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第一次听《后来》这首歌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刘若英率真、温暖略带淡淡忧伤的嗓音把这首歌的情感诠释的淋漓尽致,浮想连翩。这首歌听了好多年,一直都是经久不衰的歌曲经典,可能里面有太多人少年的影子吧,以至于每次听都有一种新的感受,发现一个以前自己不曾注意到的一个自己。
在音乐里淌洋,在音乐里迷醉,在音乐里沉沦,在音乐里沉浮人生……
记得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这本小说的时候,曾一度沉浸在小说的故事里不能出来,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安娜的生活遭遇让他感同身受痛苦流涕,同时也对那个社会上流人士的虚伪矫做的行为厌恶至极。他对故事以外的世界漠不关心,甚至感到厌倦。那段时间他沉沦在他创作的小说世界里,没有一点反抗心甘心情愿的沉沦在自己构建的故事里面,快活的生活着。
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这本小说的时候,也是这种状态。跟创作的故事无关的人和事情,一概不关注,他只沉浸在他创作的故事里面,感受着艾玛痛苦与欢快,感受她生活的一切的一切……
在文字里沉沦,在文字里表现人情百态,在文字里抒写多样人生……
可是,沉沦也有它的另一面;在迪厅里强劲的音乐大到几乎要把耳朵震聋了,男男女女在舞池中疯狂的扭动着自己腰肢和臀部,成排的酒瓶堆在桌前,一杯一杯地喝酒,好像要把今世的酒一起全部喝掉,同时也把白天工作、生活的压力和人生所有烦恼合着酒一并喝掉,化作阵阵醉意的快感,伴着音乐、舞蹈一起畅意在红灯酒绿的天地里。耳边又响起了“踩不完恼人舞步,喝不尽醉人醇酒,良夜有谁为我留……,蔡琴风情万种的歌声一遍又一遍的敲打着尘世中的男男女女,让他们在音乐里沉沦,人性深处玫瑰花,妖冶、妩媚、醉人、带着特有魅惑在夜色里尽情的绽放。
夜尽,人散,只留一地狼藉,一片空荡荡的舞池和几盏沉睡的灯……
要烟雾缭绕的烟馆里,他们慵懒地瘫坐在炕上,疲软的手急切地拿着烟斗陶醉地吸食着的鸦片、冰毒、白粉。那一刻,什么都不存在了,只有极致的舒适感包围着它,缠绕着他,吞噬着他,让他们如飘云端,入坠雾里。他们在人间享受着进入天堂的快乐,堕入人间后却又受着地狱般的折磨。天堂如此和谐美好,人间如此艰辛丑陋,他们周而复始的在人间和天堂之间轮回,每天都在痛苦,每天都在煎熬。
他们沉沦在自己的天堂里,也堕落在自己的地狱里,没有期限、没有尽头。
沉沦是什么?
字典里的意思是陷入罪恶,痛苦不堪的境地。仔细想一下,这个解释本身就有问题,罪恶、痛苦不堪的境地应该是是非之地,烦扰之境,人的本能的应该是远离这些地方,谈何沉沦。那这个解释只能从佛学里去找出处,佛学里面讲喜、怒、哀、乐,皆是沉沦,只有消除七情六欲,破无妄之灾,才能进入佛门净土,迎来人生神圣的光明。
可是,现实生活中什么不是沉沦,什么又不是沉沦,真的无法分的清楚。我们在现实中暂时的沉沦,只是人生中的歇脚、休息的人生驿站。此刻,什么都不去想,把自己的心完全放松,释放被紧紧束缚的心灵,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大口大口的呼吸、喘气,让自己跟随自己的心而走动。明天醒来又是精神百倍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如此物循环,反复不已。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路高歌凯进,奋勇向前,永不停息。万事万物都有喘气休整的时间,生活如此,人生更是如此。沉沦只是为了暂时逃避现实,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面而不愿出来。
时间久了,有的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面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了让人注目的作家、艺术家、画家、音乐家、科学家,成为世人引以为傲,争相模仿学习的对象;也有的人在自己精神世界里消磨、沉沦(吞噬鸦片、冰毒、白粉等)以至于在人间无声无息地消亡,成为世人引以为戒的典范。
沉沦的终极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这是人的本性,也是动物、生物成长的规律。只是每个人的理想不同,追求不同,选择的方向不同,才铸造了社会上各种不同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