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具体是从哪一年开始的,人才荒、人才热、人才争夺战,成为了企业甚至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而优质的高等教育学校,在此盛况下也变得越来越紧俏与抢手起来。但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有实力,想引进高校就引进高校的,也不是所有高校都是地方政府所想要的,甚至就算拥有了数量众多的高校,也不见得就一定能留住优质人才,并让其留下来为地方经济做贡献的。
在此,我简单的以我的家乡——江苏省常州市为例,阐述要如何让高校与地方经济形成联动发展,造成良好的共赢关系。
1、精准定位自身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特点。所有变革的第一步,就是要熟悉自身和了解其他城市。治大国如烹小鲜,地方经济的治理自然也不例外。常州是长三角地区传统的鱼米之乡,优质的工业城市。其制造业特点异常突出,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划上,早已将“中国智造2025”与“工业4.0”等关联起来,因此常州需要在原有的传统制造业基础上规划一批重点企业,升级、优化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各领域中成为智能制造的尖端企业。
2、圈定智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划定关联高校与相关专业学科。在常州目前的产学研互动中,不是没有高校,而是没有优质高校。现有的体系是以生产制造为主体的操作性人才为主的教育资源体系,然而常州本身是个不管从地域面积来讲,还是从人口规模来讲,都不是特别大的一个城市。而且,苏锡常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为长三角经济带中的优质城市。所以,不论从实际情况而言,还是自身发展路线来说,以培养智能制造业中的核心技术人才、设计人才是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
3、以智能制造产业研究与分析为基础,设立投资公司,重点关注与培养智能制造业中的优秀标的企业,早期孵化,中期扶持,后期共同发展。有了人才,还得有优秀的企业才行;有了企业,得有优秀的人才共同来建设才能发展。因此,以“投资+孵化”的形式,发现和吸引优秀的标的企业到常州投资、兴业,让他们把核心部门和关键技术落户常州,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为其培养人才,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协同发展。
本文章为个人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