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添一抹岚
前几天,家中二叔公在墟市带回一盒肠粉,是专门给他俩侄孙吃的。说是新年里大鱼大肉的,大人都吃腻吃怕了,更何况是胃只不过拳头大小的幼儿。
托俩黄毛小儿之福,我也可暗暗地吃上两口。以前工作时,图方便,经常是将街边早餐档的肠粉打包,带回公司吃。现如今,我在家带俩娃,每天忙得团团转的,那里还能出去吃上一顿早餐,一般只是在家中混乱对付就是。
对于吃,我不是个挑剔之人,选定一个也懒就得换新口味,独孤一味。所以早餐经常是吃肠粉,后来真正是吃腻了,就不怎么喜欢肠粉。
广东人喝早茶,桌面上定会点上一碟肠粉。它的做法也是花式百出,从选材和制作上不断的精益求精,肠粉做得越发的薄越发的韧。肠粉也由斋肠分升级为蛋肠,肉肠,叉烧肠,反正是推陈出新,琳琅满目。
其实,肠粉,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是展露过头角的。那时,吃上一碗肠粉也算弥足珍贵,因为家里一般是在年前的阴冷雨天,未可外出劳作,困于屋中,百无聊赖时才会想着蒸肠粉。
蒸肠粉,有比较繁琐的工序,得合几人之力,因此绝非一时兴起说干就干的。那时,一般是奶奶牵头,母亲和小姑应和,三个人分工合作。
舀上几碗晒得干透的糯米粉,放入瓦盘内,加大量生水搅拌,生粉和水的配比就似平日里打芡一样,稀落落。找出两张圆铜镗,往里糊上油,再舀一勺生粉水倒入其中一张铜镗中。奶奶手上利索地将铜镗上下左右地摇晃一次,确保生粉水平整铺满整个铜镗后,即可放入锅中蒸。隔水蒸,锅中一般会放入两片厚实的竹片,用做盛放铜镗。生粉水蒸个五分钟就成薄粉片,两张铜镗,轮流来用。
以那时的生活水平,蒸个肠粉,用到的配料只能是葱花,肉碎是不多见的,更别说鸡蛋叉烧之类的了。就是油,也不敢多放几滴,因此蒸出来了肠粉,多半不易将它刮离,总有几处粘着铜镗。
可是蒸出来肠粉,虽是斋肠,但在冷冷的雨天,吃上几口,于幼年我的心中,也认定了它的美味。
与肠粉比起来,只有过年时才制作一回的油角油糍,它们的美味,是更胜一筹。
且不说油角里面填充了花生末作馅料,就拿它们是用大锅滚油炸熟这一点,已经胜出油水稀缺的肠粉好几倍。
油角用盐调味,油糍则用糖,我不喜甜食,因此两者之间,我更爱油角。平日里,哪家哪户嫁女娶媳,必备上油糍,只因油糍外形圆满,外皮炸成金黄甚至褚红,被乡人赋予满堂红之意。婚宴过后,主家便每户都派发一双油糍,大家一起添个吉兴。
这时,油角不在一旁,油糍就成了主角。虽说我不爱甜食,可那一刻的油糍吃起来也是别有滋味。
话说油糍的制作,是颇有难度的,和面是一方面。将适量白糖融入烧开的水中,一个人慢慢往生粉中注水,另一人则用一双筷子飞快地搅拌。这就需要经验老到的人来操作,一般是母亲往面粉中注水,奶奶则和面。奶奶看水加得差不多时,就让母亲停止注水,双手揉搓着已有些粘稠的生粉。奶奶的手仿似有魔力似的,将一盘散漫的生粉揉成了一块面团。若奶奶还嫌手中面团不够柔韧,母亲便往面团里再加少量水,逐慢的加,知道奶奶觉得好了为止。
油糍在制作上的难度还体现在捏粉团子上。需要在粉团子上捏个小洞,好让粉团子在热油中遇热膨胀。粉团子必需捏得厚薄适中且均匀。只有厚薄适中,粉团受热膨胀时才不会因过厚膨胀不起来或过薄而撑破。粉团捏均匀了,炸出来的油糍才不会上薄下厚。这些细节的要求,使得制作者必需要有闲熟的技巧,外加足够的耐性。
再说油角的制作,在和面的操作上,跟油糍大致相同,只是糖换做了盐,也无需水溶,直接撒在面粉上即可。
而油角的捏制较之油糍就简易得多,捏制过程不太讲究技巧,正所谓熟能生巧,就连小小年纪的我,操作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将粉团捏成厚薄均匀的粉皮,加入适量花生馅,折合粉皮,再捏合。
刚开始学着做油角时,我捏的粉皮过薄,兼且贪心地放入许多的馅料,使得粉皮包合起来时很容易地就破了一个小洞。奶奶在一旁边教导我,边捏上一小块面往洞上补,还说修补过的油角待会落入油锅炸时,极易被炸开,满锅花生碎,油也会炸得噼里啪啦响。
最后的工序就是油炸。炸油角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将油角放入滚油中,静待油角慢慢浮起,方用筷子将黏连的油角小心地挑开来,再将油角反过来炸一会,便可出锅。想吃起来嘎嘣脆的话,炸久些,若喜欢外脆内韧的话,只需炸熟了即可离锅。
现在,一般很少会在自家厨房整肠粉,但炸油角油糍,逢年过节都还会有。
各位好,我是添一抹岚,一对龙凤胎的妈,带娃做家务之外时间略有盈余。偶遇简书,十年前的梦想,翩跹而归。2017,坚持350篇更新,希望各位看官关注并监督,更愿我们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