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咨询中,孩子脾气不好,爱打人是个高频出现的问题,不同情况需要采用不同应对方法。近来又有不少妈妈问及这个问题,这次重新整合,希望对宝妈们有所帮助。
前方高能!!!一大波干货来袭~
婴儿期的“打人”并不具有攻击性
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的“小小人”都会“打人”了吗?确实哦,这种所谓宝宝“打人”的情况,确实普遍存在。
大多数情况下,小宝宝的“打人”,和我们所理解的“攻击性行为”是两码事,他还不明白自己的“打人”行为会引起他人的痛苦。这个阶段,宝宝“打人”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原因:
原因一:错把爸爸妈妈当成了学习身体运用的教具
婴儿期的宝宝会不断地探索自己的身体部位及其功用。
宝宝在4-5个月后,逐渐开始学习因果关系,如敲击玩具、把玩具扔开以弄出噪音等。在这种反复的实践中,越来越喜欢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感。
此时,如果孩子在用手拍到妈妈或者爸爸的脸上,发出“啪”的一声时,看到爸爸妈妈做出了吃惊、痛苦的夸张表情,这种行为就很可能会被维持下来。
应对方式
1. 当宝宝打人的时候,不要给予任何表情回应(即使是生气或痛苦的表情,宝宝也有可能觉得很好玩),或者把头扭到一边,家中其他人也不要大笑或做其他反应。
2. 如果宝宝继续拍打,轻握宝宝的手,再拿起一个玩具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3. 允许孩子拍打甚至摔打玩具,让宝宝逐渐明白他们的每次动作和各种结果(发声、掉落等)之间的因果关系。
原因二:“打人”是表达兴奋的一种方式
孩子非常容易“高兴地手舞足蹈”,特别是还不会说话的宝宝,可是他们的手部力量和动作精确度尚未发育完善,边界意识也尚未建立。
所以,他们在感到兴奋、焦虑的时候,很可能会失控或无意识地“拍打”到他人,而被误认为是在“打人”。
应对方式
1. 向孩子示范认识情绪和表达情绪的方式。比如,开心的时候可以一边说“太好了”,一边欢快地拍手;当孩子焦虑惶恐时,拥抱孩子给他安全感,如果他抗拒,可以买一个那种有软软突起或小刺的软球,让孩子可以无意识揉捏。
2. 增加孩子的运动量,让他们的情绪在运动中得以宣泄。还不会走路的娃,让他们尽可能多的爬行,会走路的娃,直接放出去野,让孩子充分“放电”,能够有效减少孩子情绪宣泄式的“打人”。
幼儿期宝宝的非攻击性“打人”行为
原因一:“打人”是孩子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表现
一些宝宝“打人”是吸引其他小朋友关注的方式,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开启互动,却采用了别人可能害怕或者厌烦的方式。比如,跑到别的小朋友身边拍他一下,然后笑着跑开,甚至在别人躲开后,又回来再拍一下,别的小朋友可能就会大哭起来。
很多是因为孩子外出和他人互动的机会不多,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也都是平和安静型的,孩子很少会看到激烈的场景和面部表情,不知道别人已经生气了。
应对方式
1. 找一些绘本和视频,结合孩子自己的交友实例,向孩子示范如何正确而友好地邀请别人和自己一起玩,教会孩子说:“我们一起玩吧!”开启沟通互动的语句。
2. 找一些表情图片,和孩子一起看,并讨论哪些表情表示对方已经生气或不耐烦了,哪些表情表示对方很友好。
3. 在家里就各种场景和孩子进行情境模拟练习,比如玩具被别人抢走了,他的感受是怎样的,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小朋友的表情是怎样的。
原因二:对电视电影人物的模仿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会经常模仿电视里他觉得有趣的行为。经常在动画片里看到一些暴力的画面,没有判断能力的孩子,就会去模仿。
应对方式
1. 筛选一些合适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动画片,避免暴力内容较多的节目,尽可能不要让孩子自己看电视。
2. 当孩子已经出现模仿暴力行为时,应立刻阻止他,坚定地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如果孩子不停止,立即停止游戏活动离开现场,再平静地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别人会痛,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带着孩子向被打的孩子道歉。
有攻击性的打人行为
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打人行为会造成别人的痛苦,而他们还是这样做,目的是为了让他人退让或害怕,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为攻击性的打人了。比如抢玩具的时候挠小朋友的脸、扇小朋友耳光;哥哥打抢玩具的弟弟都在这个范围内。
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打人原因有很多种,我们主要从伙伴关系、家庭环境以及养育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
原因一:伙伴间资源的争夺
当孩子看上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或者自己手里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看上;当两个孩子同时都想玩某个公共游乐设施……这些情况下,他们就会本能地出现攻击性行为。
原因二:伙伴间的模仿
伙伴关系对于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两个孩子在一起只要混熟了,就会很快地开始模仿对方的言语和行为。很多妈妈反映说,孩子的小伙伴中有一个特别喜欢打人的小朋友,而恰恰自家的孩子又特别喜欢和那个小朋友一起玩,结果原来不打人的孩子也越来越喜欢打人了。
应对方式
1. 从小培养孩子的分享和轮流意识。如果他想要别人手中的玩具,就手把手地教他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走到别的小朋友面前,试着和其他小朋友换着玩。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教会孩子等待和轮流的概念。
2.注意观察,及时预防和制止。如果发现孩子和小伙伴发生了冲突,而且情绪反应激烈,就需要家长的介入了。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说:“你看起来很想玩那个火车,是吗?”如果孩子回答是,你可以接着说:“那么,你去问问某某,你们能不能轮流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的反应不大,不要太快介入孩子的小冲突,孩子需要大量的实践机会来锻炼自己的社交技巧。
原因三:养育方式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平时的教养方式比较严厉,倾向于用打骂解决问题,孩子也会出现较多的打人行为。
在这样的养育方式中,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认为:生气的时候是可以打人的,打人会让人痛,然后那个人就会害怕并乖乖听话。于是,每当生气的时候,就表现出攻击性的倾向。
原因四:家庭环境
孩子目睹父母的婚姻暴力对于孩子的影响尤其大。长期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存在很大的情绪压力,容易出现逃避、恐惧、以及攻击性行为。
原因五:吸引父母的关注
父母忙于事业,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父母吵架闹矛盾,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妈妈怀孕期间或者二宝出生后,老大觉得自己被忽略……
孩子通常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把父母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身上。
父母在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无视他们,在他们有问题行为的时候则给予大量的关注(批评、指责或者惩罚),于是,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变得持久甚至升级。
原因六:父母给孩子太多的限制
有时候我们给孩子的限制太多了,这个不能玩,因为太脏;那个不能玩,因为太危险;你要分享,不分享妈妈不喜欢你……
我们大人在被过多禁锢和强迫的时候,会觉得压抑,会生气会反抗。孩子也一样,很多孩子就会直接地使用打人的行为来发泄心中的愤怒,甚至有些孩子的愤怒累积过多,看到别的小朋友哭泣他反而会觉得很开心。
应对方式
1. 不要恐吓孩子,避免打孩子
父母完全没有必要用让孩子反叛、变得攻击性为代价,来获得短暂不持久的“听话”。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正面管教”的方式,既能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又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
比如,你问孩子:“你是想现在洗澡还是五分钟以后再洗?”其实早五分钟也好,晚五分钟也罢,对于大人来说是没有太大差别的,却可以不费口舌就收获一个配合的孩子;而孩子也能感觉到自己做主的掌控感和快乐感。这就是“双赢”的过程,何乐而不为呢?
3. 二宝家庭应兼顾两个孩子的感受
父母要避免忽略任何一个孩子的感受,既要考虑老大的感受,也不能矫枉过正,完全以老大为主,牺牲和老二的互动时间。建议创造机会,父母带着老大和老二一起玩,也分别给两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各自分别和爸爸妈妈独处的亲子时光。
4. 处理好夫妻关系
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爆发剧烈的争吵甚至肢体冲突。如果孩子不可避免地目睹了,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为一件事有不同意见而争吵,并不是不爱对方了,也不是因为他的原因。
无论何时,不要绑架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当“调解员”、“评判员”,向孩子哭诉一方的不是,要求孩子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谴责另一方;或者向孩子哭诉:“要不因为你,我早就不和他/她一起过日子了!” 这样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无助之中。
除上述谈及的原因之外,宝宝打人还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系:发育行为问题(多动症、自闭症、语言障碍等)、遗传因素、气质特征、激素水平、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等。
一旦孩子被贴上“爱打人”、“脾气不好”,“坏孩子”的标签,就容易使周围的人对孩子的过失行为、攻击行为过于敏感和关注,有时反而容易强化他们的攻击行为。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发现孩子有“打人”的行为,应该平静下来,仔细观察和思考,孩子“打人”行为”的背后到底传达了怎样的信号?然后我们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