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第四遍之后,本着残存的记忆(和上一篇毛选1读后感一样),我想聊聊朱元璋,也是为了对之前的阅读有更深的理解。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1398),这个名字些许有些奇怪,因为在元朝的底层百姓是不配有名字的,姓氏加上数字就是名字,朱元璋他爸叫朱五四,这种叫法是一种传承,没人会觉得不体面。
很多人会认为他出名了,才改名为朱元璋,当然也有这个原因(改名的时间大概在从军之后),姓名还有一层含义,朱寓意“诛”,元是指“元”(当时的政府),璋指的是“玉器”,顾名思义,朱元璋就是想推翻元朝,这里面是家仇国恨,当然最大的是家仇。
朱元璋是穷人家的孩子(所以他有句很自豪的名言:我本淮右布衣),他爸靠着给地主家打长工维持家用,所以朱元璋从懂事开始,最大的愿望就是娶个老婆,生个娃,靠子承父业(给老地主的儿子打工)维持生计,后来现实告诉他,这是奢望。
接连的经济不景气(连年灾旱)以及政府从上到下的腐败,朱元璋的老爸,老妈还有几个哥哥都被活活饿死了,朱元璋最后走投无路,只能到寺庙里当和尚,先后靠香火钱和化缘维持生计,换个身份要饭而已。
01
最初的朱元璋原本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奢求大富大贵,小富也不曾想过,只求生活过得去。在经历了亲人的生离死别,经历了食不果腹的潦倒生活,经历了人世间冷暖之后,他就像重装了系统一样,他的世界观变了,准确的说身上多了一些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变成了我们后面看到的朱元璋。
在受够了元政府的无情剥削,加上当时灾情恶劣,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农民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这个时候朱元璋儿时的玩伴,汤和给他发信息,让其过来碰碰运气。造反的后果可想而知(造反成功的概率和彩票中奖是一样的),感觉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朱元璋还是想先活着,只是活的有些窝囊。
后来朱元璋还是找算命的算了一卦,算命先生说他应该参加革命,朱元璋心里还是没底,后来得知被人告发了(有人举报说朱元璋将要参加革命),朱元璋骑虎难下,只能跑到汤和那里,参加了当时郭子兴的起义军。
活着,无论体面与否,无论什么样的方式,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02
朱元璋一定是有过人之处的,否则不可能在没多久就升职加薪了,而且还娶了媳妇(后来有名的马皇后),走上了仕途,开启了跌宕起伏的军旅生涯。
军旅生涯的朱元璋主打的就是一个真诚,而且有些能力,先是被郭子兴看重,后又被其嫉妒。权衡之下,朱元璋选择独立出来,只带着自己的10多个门人,之后一步一步走向强大。这个时期也是借助于人才的加盟,像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胜等等,文臣武将,一应俱全。
朱元璋最终能够创业成功,获得丰厚的回报,完全得益于他的格局和军事能力。
03
虽说起义军如雨后春笋,但是最终撑下来的也就郭子兴、陈友谅和张士诚。
中国农民阶级闹革命鲜有成功的,主要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是初中历史书里常说的一句话。还没咋滴呢,张士诚就单方面宣布称帝了,接着陈友谅在篡权后也称帝了,称帝的结果就是受到元政府的重视(打击),朱元璋则是相反,为人比较低调,而且还贿赂元政府高层,让其误认为自己就是想混口饭吃,将来随时接受招安。
创业之路上,朱元璋首先要翻过三座大山,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元政府(郭子兴后来自己死了,省去了很多事儿),元政府作为当时的正统,此时的朱元璋自然没有实力抗衡,所以他只能先对付张士诚和陈友谅,而且是二选一。
张士诚和陈友谅,到底先对付哪个呢,谋士们建议先打张士诚,觉得张士诚相对好打一些,这个时候朱元璋展现了自己非凡的认知能力。朱元璋认为张士诚是那种小富即安的人,而陈友谅是那种比较自傲的人。根据他们的特点,如果先打张士诚,那么陈友谅就会趁机攻打自己(自己便会陷入两线作战,本身自己实力就比较有限),如果先打陈友谅的话,张士诚会选择坐山观虎斗,想着坐收渔翁之利。
朱元璋决定先啃硬骨头。
04
朱元璋和陈友谅对抗在外人看来就是以卵击石,就像最初的共产党硬刚国民党一样,因为实力差距太大了,简直让人没眼看。
朱元璋和陈友谅最大的差距在于水军,陈友谅的水军在当时可谓是独步武林,朱元璋很好的运用了《孙子兵法》的智慧,或者说和孙武的军事思想相契合,利用形势的变化,战胜了陈友谅。用白话文解释就是朱元璋利用计策,避免了和陈友谅海战,而是引诱其在陆地上进行阵地战,并且实现了以逸待劳,陈友谅部被合围,朱元璋通过化被动为主动,成功的扭转了局势,战胜对手,取得开门红。
经此一役,朱元璋慢慢的找到了最终战胜陈友谅的信心。接下来在潘阳湖决战的时候,陈友谅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敌人犯错之前不犯错,这也是孙子兵法里重要的军事思想),他把战船用铁索连在了一起,三国演义里的桥段又出现了,结果可想而知。
虽然朱元璋是通过军事技术战胜了陈友谅,但说到底还是印证了那句古话,失道者寡助,陈友谅本身是一个无情无义之人(靠出卖同事以及干掉大领导获得大哥的位置),手下自然是一群乌合之众,战斗力和向心力可想而知,反观朱元璋就被衬托的就无比伟岸了。
根据矛盾论的思想,陈友谅是主要矛盾,解决了陈友谅,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05
战胜陈友谅之后的朱元璋,就像是经历过抗日战争之后的共产党,以战养战,焕发出新的生机,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势如破竹般的拿下张士诚。
在面对元朝时,朱元璋审时度势,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战略口号,汉人听了这个口号就像打了鸡血,毕竟被欺压了这么多年,都早看这些蒙古人不顺眼了,这个口号的提出彰显了朱元璋的大智慧。
06
朱元璋在取的天下后,他学了刘邦,狡兔死,良狗烹。
朱元璋性格特点可以用八个字形容“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所以一起打天下的很多功臣就是死在这八个字上,这也不怪,毕竟自己是靠造反取得的天下,万一自己百年之后,这帮人造自己儿孙们的反,那如何是好,这叫先下手为强,以绝后患。
朱元璋是靠着九死一生走到今天,他自然更加懂得一切的来之不易。
朱元璋算计的很好,但是历史有它自己的车轮,不会按照他指定的赛道滚动下去,比方后面在他儿子朱棣造反的时候,朝中无能人,因为能人都被朱元璋杀了。
朱元璋为了后代,煞费苦心的做了很多事(计划了很多事),而且自己可能就是累死的,因为他的工作强度太大了。
简单的总结一下,朱元璋算是一个好皇帝,但不是一个好人,好人做不了好皇帝。一介布衣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生质的转变。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与我何加焉。
20230505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