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电影或许不是你看完意犹未尽,而是看至一半,看下去的欲望一发不可收拾,看完一遍而不在想看第二遍。有所得便是时间没有荒废的见证。比如我最近看《当哈利碰上萨莉》被深深震撼着,扭变三观也不至于,但爱情价值观曾以为两个人在一起需要感情不错,相知相懂,兴趣与爱好相差不多,而这部电影叙述的却与我知恰恰相反—— 大学毕业时,哈里在旅途中偶遇了萨莉,二人聊得并不愉快。哈里认为男女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谊,萨莉却不以为然,于是不欢而散。5年后,二人又在飞机上巧遇,这时他们都有了意中人,但观点却没有改变,再次不欢而散。当又再相逢时,二人都因感情出现了危机而有了共同语言。哈里此时也有些相信男女之间可以有纯洁友谊了。他们相互为对方介绍对象,不想找来的一男一女却陷入了热恋之中,令人哭笑不得。随着理解的加深,二人超出了友谊的界限,事后却又有些不安和后悔。新年之夜,哈里忽然悟到友谊和爱情可以同时存在,于是他疯狂地去找萨莉。故事讲到这里走到了结局,值得去思索的是为什么在对的时间对的人两个人却没选择在一起。每一部电影都有它的灵魂词汇。我想给它贴上“合适”两个字。导演看见我想也不会拒绝。说到底多少年,两个人都在问自己到底怎么才是合适自己的,而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不合适,只有不去适。因为不合适而分开?试着试着都会合适,没有岁月磨不平的棱角,也许是我们爱的不够深沉。
说到这想起了张爱玲对爱情的见解,如若说一个人历经千帆始见真,她也许是最有资格谈情说爱。 她曾用红玫瑰与白玫瑰来形容爱情。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便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第一层意思我想所有人知道,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得到的便不再那么珍惜。一切只因为得不到。这不怪什么,男女皆如是吧。第二层意思,思索久了也不难发现,人性。有个还不错的朋友对我说,你们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当时笑了笑,男人是不是好东西,取决于你的情商,不外乎别的。情商高了,男人都是梁山伯。低了碰见陈世美也是你三生有幸。说白了,于关人性的东西,改变是白日做梦。想怎么去经营才可以得到想要的吧。
意绪辗转,生活何尝不合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道理。就说过往的青葱岁月吧,当时我上的高中属于半封闭式,至少两周才放一天左右的假。当时这来之不易的假期,每次来之前的期待,身在其中的珍视。每当放假的时候,我们就像脱缰的野马,恨不得食尽过目草。当然此草非是作业。对于学业有个词叫原封不动。假期未有期,怎可浪费在作业上。而现在呢,时间多的让人束手无策。时间流逝的让人漠视忘我。尽管强说充实,过后多半也是空虚。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也不止有持无恐。人往往不满于现在,却去回忆去,展望未来。我们却忘记了过去也曾几多坎坷,而这些坎坷在表面上看似被时光磨去,而实质上它始终存在。我们回忆的还是原来的故事。它不过是被记忆反复加工的艺术品,不过是被时光雕刻的产物。不过是我们的自欺,时光的欺人。未来也好,过往也罢,以其不变者而观之,一切没什么不同。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女朋友曾问我,你曾经爱不爱你前女友,我说爱,她又问爱她哪里。我愣了。我说你再问一遍。她又问了一遍,我说不爱,也许曾经爱过,但现在就算死了和我又有什么联系。也不问是否爱你,意义不大。爱是做出来的,就算言之凿凿,也不如做之有理。
换而言,之所以厌恶严寒冬天,只因为秋分已去,春至未至。假如到了酷夏呢,更多的或许是怀念吧。
说多了红玫瑰与白玫瑰,也说说与其相似却又相极的故事吧。遇见过比较有意思的两种人:第一种小时候不爱吃饭长不高,长大了极度爱吃长的胖,以至于我碰见的时候又矮又胖。第二种可能是上帝唯一缔造无可挑剔的美。如果她瞎了一只眼,我甚至会以为全天下的姑娘多一只眼。两种极端,我也看见了两种不同的快乐。都在期待明天会更好,都在担心,一个担心每一天无依无靠,另一个担心有一天老无所依。想到这,也许会发现上帝的公平,大家都会快乐大家都会悲伤。还是开始的话题“适合” 。于感情的适合,和于生活的适合没什么两样。两种极端的人却活的一样。至少我们看的是一样,觉得上帝不公平的人于生活适合度却与上帝偏爱的人一样。世间没有磨不平的棱角,只有不愿付出迁就的懒人。总有一天都会找到那一个适合自己的,而发现幸福也没什么不同。
有段时间,我格外喜欢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清新不见雅致,失了文人的做作气息 看起来很舒服。印象深刻还是高中的那篇课文《可以预约的雪》。可以读懂先生对于无常的态度,可以读懂应当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无常。他说: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此升起怜悯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扰,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缘无尤。白话言之,就是适合丶是迁就。既然去选择,没有什么不值得去适合。生活的遇见,感情的分散,懂得未来未必更好,明白命运的无常,雪未来不可以预约。
身边有一个值得钦佩的朋友——刘小登。为了梦想而行动,和我这种咸鱼质别。他说:不甘心以后昏昏庸庸任劳任怨做一个技师,理想这么大,我想去努力。他说的话时常在我耳边萦绕! 当现在拥有的理想在未来会实现,但需要付出的却是我们现时汗水与辛劳。我不知道究竟应该如何取舍?想起了鲁迅在《过客》中描写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过客。过客与老翁相遇了,过客问老翁,前方是什么?老翁说是墓地。可是过客依旧毅然朝前走去。过客说,前方有鲜花,但最终是墓地。但即使是墓地,也会有鲜花的陪伴。纵使生命的最终是虚无,但也不能忽视生命旅程中所遇到的美景。那鲜花,那雪,那彩虹都将生命点缀的丰富。
来到这个世上,也没打算活着回去。但也不可以一直适合于当下的生活。学会不满足,让不满足与适合充斥于我们的点线。为了活着而活着,最后或许会告诉自己还不如死了,为了有趣而活着吧。做人就做刘小登——知道自己在哪儿,知道自己要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