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2025-07-13

共读书籍收获:

如何先修复“小时候的伤口”,再成为孩子、伴侣、同事眼中“会好好说话的大人”。作者把这门功课叫“自我对话”,我给它起了个更烟火气的名字——“在长大的身体里,重新抱抱小时候的自己”。

一、先找到那个“卡住的小孩”

书里有一个小测试:当伴侣随口一句“你怎么又把钥匙忘在桌上”时,你的第一反应是?

A 马上回怼:“你天天唠叨不累吗?” 

B 胸口一紧,脑袋嗡的一声,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如果你选B,多半是把对方错认成了童年里的“批评家”——可能是严厉的父母,也可能是爱比较的老师。那一刻,成年的你退到了角落,六岁的你接管了方向盘。作者提醒我们:所有在关系里突然的情绪塌方,都是旧脚本在抢镜。

二、把“剧情”写下来,再给它配音

修复的第一步,不是逼自己“想开点”,而是把瞬间涌出的台词原封不动地写在纸上。例如:

“我又被否定了,我做什么都不够好,我永远达不到他们的标准。”

写完后,试着在句尾加一句成年旁白:

“那是六岁的我以为的真相,不是事实。现在的我,已经能把钥匙放在固定位置,也能温柔地提醒伴侣换种方式提醒我。”

这一步像给旧录像带重新配音:画面还在,但声音换成了今天的你。你会发现,情绪从90分贝降到了30分贝,理智重新上线。

三、用“第二人称”安慰小时候的自己

书里最暖的操作,是把自我对话变成“跨时空聊天”。对着镜子,或对着手机录音,用“你”开头:

“嘿,小朋友,今天又被大人吼了吧?没关系的,你已经尽力把书包整理好,只是他们没看到。我替你看见了,也替你骄傲。”

别小看这种“自言自语”。脑科学证实,当人用第二人称自我安慰时,大脑激活的脑区与“被母亲拥抱”时高度重叠。换句话说,你在给自己补一次童年缺失的拥抱。

四、把“新剧本”带进现实关系

自我对话的终点,不是自我感动,而是把更新后的脚本带回关系。下一次伴侣再提钥匙,你可以深呼吸,先在心里对那个六岁小孩说:“别怕,这次让我来。”

然后转头,用成人的声音回应:

“我注意到我又把钥匙落下了,我会把它固定在玄关托盘。也请你下次提醒我的时候,别用‘又’字,我会更容易接受。”

一句话里,既有自我负责,也有温和请求。对方大概率会愣一下,然后点头——因为他面对的不再是那个一触即溃的小孩,而是一个已经补完课的大人。

五、把练习变成习惯的三件小物

书里给了三个“随身携带的工具”,让自我对话从偶尔灵光变成日常习惯:

1. 情绪便利贴 

  手机壳里塞一叠彩色便签,每当胸口发紧,立刻写下“触发词+当时的身体感觉”。三天后回头看,你会惊讶地发现,90%的情绪风暴其实只有三个固定按钮。

2. 15秒呼吸锚 

  把微信聊天背景换成“吸气4秒—呼气4秒”的动图,情绪上来时,盯着它做完两轮,大脑就能从“战逃”切回“理性”。

3. 抱抱日记 

  睡前花三分钟,用“今天,我替小时候的你做了______”开头写一句话。坚持21天,你会在镜子里看到眼神越来越稳的自己。

作者在最后写道:“我们修复自己,不是为了成为完美父母,而是为了不把旧剧本复印给孩子。” 

当你能在情绪海啸里先安抚好六岁的自己,你就给了孩子一个不再被旧伤打扰的成年。 

那一刻,你终于听见心里的声音: 

“嘿,谢谢你替我长大。”

感恩日记:

感恩视频号官方的推流,最近人气很不错,1小时就800多人了;

感恩邻居的信任,帮忙外甥投票;

感恩几大巨头疯狂卷外卖,点一杯奶茶只需要1元。

冥想感受

今天冥想的时候,关注自己的呼吸,慢慢加深呼吸,感觉良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