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工具应该让人离开而不是上瘾,人是工具的主体而不是做它的奴隶。听起来很简单,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仍然经常处于"被控制"的状态。
在一次日记里写到: 玩手机之前想一想,真的是你在玩手机吗?还是手机在玩你?……
移动互联网已经渗入今天的方方面面,手机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器官。微信作为手机里的超级应用已然是我们学习工作里的重要工具,大部分人在发挥其价值的同时也浪费不少宝贵时间在无聊内容上。既然你知道注意力是珍贵的资源也知道有些内容营养价值极低,没错即便如此,你还是很乐意在不必要的事上持续"行动"。
人容易"被控制"做"让自己后悔的事",那只能怪我们自己吗?
一定意义上讲是的,毕竟大脑里直觉和情绪总是容易先于理性起作用(精英总是少部分人群)。更重要、致命的是,那么多的人在试图夺走你的注意力,他们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心理机制,甚至专门开设一门学科——行为设计,为的就是让你不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持续地玩下去,这样才能为他们增加财富。
微信通过一个简单的设计——点赞,配合不确定的时间差,就足以把很多人搞得乐此不疲。一个赞可能真的没那么重要,但是行动表现出来就不一样了——人在潜意识里总渴望别人的认同。
那么怎样正确地管理微信才能助力成长呢?以下三条原则来自知识管理者萧秋水,供大家参考:
1.精要选择——贪多不如吃透。
有些人总是害怕错过关键信息,结果往往是浪费更多时间在没价值的内容上面。与订阅上百个公号不如根据兴趣和目标关注更少,泛泛读十篇可能都不如认真读一篇。
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开始可以多读些文章,逐渐筛选出其中的精华后,就可以对大部分的订阅减少关注甚至取关,同时锻炼到自己的信息甄别能力;学习垂直阅读——只点击部分好友的公号和朋友圈,减少信息总量;阅读以后再收藏而非收藏后再阅读,注意标注、笔记、转述或者写作,之后对碎片信息加以整理输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
2自控力——避免过多时间投入。
当在微信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时,大脑会构建相关的的神经元,你不上瘾都难。这时候夺走你的手机或者微信时就会产生焦虑感。
微信的沟通效率其实并不高,多数情况下留言等待回复即可,不必因为对方暂时性的不回复而产生情绪,若有急事还是电话联系;使用碎片时间处理信息或者好友互动即可;对重要的人加上星标,屏蔽部分好友信息甚至删除;加好友或者拉群时先征求对方的同意再进行(礼仪问题),比如征得同意后开会建群,散会就解散群;双方提前商量好后再视频通话等等。
另外朋友圈是留给对方的重要印象,所以最好耐心经营。
3.一切紧扣目标。
很多"强迫症"对消灭红点非常执着——消灭一切未读信息(根本就是不重要的设置),这样的人就是没有理清自己的目标。
需要专注做事时,最好关闭微信甚至关机手机,以确保目标实现;可以在昵称后加上后缀例如"闭关读书"等等;如果容易忘记目标,则把目标写出来贴到抬头可见的地方;重要社群信息要置顶;有些社群因较活跃往往会有几千条的消息内容,可直接搜索关键词或者人名,也可以整理出精华记录方便后来者浏览(@群主)。
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懂得善用工具,知晓自己才是大脑的主人。
借用佛经一句话,不妨经常对自己当头棒喝——
"主人翁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