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得到精品课《有效训练你的结构化思维》
很多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面对纷纷杂杂的信息不知道如何找到最重要的信息;又有很多人在写文章的时候洋洋洒洒几万字却词不达意让人不知在表达何种观点;还有很多人明明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一张口却不知如何表达……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那么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你需要有一种结构化思维来帮助自己,那么什么是结构化思维?它又是怎么帮我们解决问题的呢?
1、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就是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结构,把它拆解成一个个自己能解决的部分。
举个例子:要描述一个女孩,你认为她很美,那么现在就可以用结构化思维来分析:
(1)结论:女孩很美
(2)支撑结论的观点:从那些方面觉得女孩美?美分为内在美和外在美,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再往下细分,找出可以支撑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观点,内在美如:温柔体贴、真诚善良,外在美如: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精致的五官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可以把女孩的美表达的很有逻辑性,让人听起来很舒服,不会说了一大堆,让人感觉好像说的都对,但听起来就是不太舒服。
其实结构化思维就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先总后分”的立体化分析方式,如果用图来表示的话就是一张“金字塔结构的树状图”。
从纵向上看图的最顶端就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下一层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再下一层是解决这些不同方面的子理由,子理由之下可以再进行细分,直到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只从纵向看,横向看也要符合结构化思维,即:通过归组分类将信息排列和穷尽。
当然这个是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清晰明确的情况下,而在现实生活中,信息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我们就需要从没有目标的海量信息中筛选识别最终得出结论,而这往往也是最难的,不过结构化思维同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很简单,将我们上面的图倒过来,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可以像漏斗一样思考:最上面的一层是接收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经过归纳、提炼,进入到下一层,在进行重复,直到得出最底层的结论。
2、怎样识别筛选信息
通常我们面对的信息有两种:
(1)有明确的目标或待解决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就要特别关注信息和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关键词,如:你想学习管理,那么就要找“领导力”“组织行为”“管理心理”“组织文化”等关键词;
(2)被动接受大量的复杂信息:这就需要用结构化思维对信息进行高效识别,最重要的是识别结论、理由和事实;
先来看个场景:你的同事跟你说:“我的业绩下滑的厉害,原因是最近市场上多了很多竞争对手,他们实力强大,且为了占据市场,把价格压的很低,还有很多的促销活动,而咱们公司对于这种情况没有任何应对,上上月业绩额10万,上月业绩额7万,这月马上到月底了才3万,领导一定对我有意见了,因此我可能在公司待不久了。”
1)识别信息的第一步:找到信息中的结论
首先:找到对方话语里表示结论的提示词,如:因此、所以、重点是、我认为等等,后面跟着的词就是对方想表达的结论,如案例中的“因此我可能在公司待不久了”就是这个同事的结论;
其次:关注信息中的几个重要位置,如:开头、结尾,这些都是容易出现结论的地方,案例中的结论就出现在结尾;
最后:如果是面对面的交谈,可以问问对方“所以呢”,这种追问可以让对方迅速说出想表达的结论;
2)识别信息的第二步:辨别支持结论的理由;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是有价值的结论,要看这个结论是否有理由支撑,案例中的理由就是竞争对手多、实力强、价格低、还做了促销活动,所以“我的业绩下滑的厉害”;
3)识别信息的第三步:找出信息中的事实;结论和理由可以是主观的,事实一定是客观的,也就是数据也不带感情色彩的事例;
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首先:要有客观事实来支撑结论和理由;
其次:事实和理由,理由和结论之间要有证明和被证明的逻辑关系;
3、怎样归纳整理信息:其实并不复杂,一个通用的分类法则就可以解决——MECE法则,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各要素之间不能有交叉,也不能有遗漏;如:以30为界划分年龄,很多人会划分为:30以上和30以下,其实这样分类并没有完全穷尽,因为遗漏了30,这个信息就不足够准确;
4、怎样提炼信息结论:结论就是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提炼:归纳法和演绎法;
(1)归纳法:就是根据许多个别事物的特殊性来概括出同类事物的特征;举个例子:比特币是虚拟币,比特币很值钱。以太币是虚拟币,以太币很值钱。结论:所有的虚拟币都值钱。这就是常见的归纳法,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归纳法概括总结时,一定要确保所罗列的要点是穷尽的,比如刚刚举的例子当中,如果随便一家公司发行出虚拟货币,那它多半是不值钱的,这个结论就可能是不正确的;
如何穷尽要点呢找共性呢?有两种方法:
一是描述性概括:即找出事物属性上的共同点;
二是行动性概括:找出事物结果上的共性;
一个好的结论,可能是两种方法的结合,一个不好的结论是只罗列了细节,没有进行概括性总结或者是概括的不彻底,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多问一句“所以呢”;
(2)演绎法:把思维的推演结构分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大前提要满足无可争议这个条件尽量饮用普适的真理或是客观事实,同时小前提也不能马虎;
5、怎样清晰表达信息:有四个原则——论、证、类、比;
(1)论:结论先行;
(2)证:以上统下,即任何一个层次的要点都必须是它下一个层次要点的总结概括;
(3)类:归类分组;
(4)比:逻辑递进,每个要点都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总结:结构化思维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展开来看也并没有多难。有结构的表达就是以结论开头,层层论证结论,最后再强化结论的过程。从纵向看,顶层是总结论,每一层结论都有下一层的理由或事实做支撑,知道看见事实和数据;从横向看,每一组要点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分类,彼此间也是有逻辑联系的。但知道了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会了,知和行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所以,行动起来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