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 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1898~1970)年 德国作家
也许是性别上的原因,有时间总喜欢找出一些有关描写战争性质的书,本书就是我再读中的一本书。我记住了书中所说的,战场上毫无浪漫和美好可言,死亡,伤病,恐怖,肮脏,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茫然无知的士兵们,都在凄凉孤独中躲避着无情的炮火,死伤的惨状,使人恐惧得发不出声来,战争的神话也使得昔日的朋友变成今日的仇敌。我也让记住了,死者的遗言不是要你去报仇,而是永远不再有战争。
其实小说的作者的用意是很明显的,就是想通过本书来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思考,对战争反思的强烈谴责。也就是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辛辣的,幽默的,讽刺的,而又不失庄重的,严肃的,写实的笔调,描写了8个年轻士兵在战场上的战争体验。他们既没有保卫自己祖国的崇高行为,又没有战死沙场上的英雄气概,他们不知为谁而战,也不知为何而战,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战友,为了不被别人杀死而自卫地去杀死对方。
我以为,在敌我双方的战场上,双方的战士们都有着自己的生存欲望,都有着自己的父母家人,也都有着自己的至亲好友。他们都无可奈何地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难以自我脱身的战争,也身不由己地看着一个战友接着一个战友从自己的身边走向了死亡。
我又以为,在敌我双方的战场上,双方都没有什么的战斗的英雄,也没有什么的英雄的神话。有的是文明的历程被战争的摧毁,有的是人性的善恶被战争的泯灭,也有的是宣传的机器被战争的利用。所以著名作家茨威格给予了该书的高度评价;不需劝诱,你就会被他的作品所征服,无需夸张,他就能震撼你的心灵。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是一个德国的高中生,一战期间,学校积极鼓励学生们投笔从戎。他所在的连队150人刚到前线换防,一夜之间就被对方的炮火报销了近80人。渐渐地他习惯了战争的炮火,习惯了混乱的场面。回忆起战争的场景,战争的生死,他异常的困惑,也异常的不解,困惑的是为什么他们要来打仗,也不解的是他们为什么要打战争。战争又打响了,身边的战友一个又一个都死了,他自己也阵亡了。整个前线是那么的沉寂,那么的宁静,所有的战报上只写上了这么一句;“ 西线无战事 ”!!!
所以我在想呀,战争对于普通的年轻士兵来说,是生命生存的转折,是内心情感的转折,是道德规范的转折,是价值信仰的转折,也是真实虚假的转折。就像作者自己都说;我们既像孩子一样,无奈又无辜,凄凉又孤独,我们又像老年人一样,粗野又忧伤,肤浅又拙笨。我相信,我们完蛋了。
所以我又在想呀,有很多很多描写战争的小说,我为什么会偏偏去喜欢这么一部小说,是因为它真实,扣人心弦,是因为它气魄,触景生情,就像拍摄的纪录片那样,忠实于自然,忠实于良知,忠实于现实。我也幸运的是在但丁,在莎士比亚等的书里都没有找到的描写生存,苦难,挣扎,深渊的例子,是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一个德国人为我们找到了,也为我们讲述了整整一代人的牺牲者的故事,一个技术进步和一个文化退步的故事,一个文明的冲突和另一个文明冲突的故事。
西线无战事,我喜欢这一名词,也喜欢这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