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8月27日。送完一一去幼儿园,顺便和几个宝妈一起吃早餐,聊会天,然后回到家中。
在回来的路上,阳光很是灿烂,天空碧蓝碧蓝,没有一丝云朵,看上去十分宁静,也十分美好。阳光洒在树叶上,金黄色的叶子闪着耀眼的光芒。我拿起手机,对着金色的树叶,迎着朝阳拍下一张照片,
大概是因为心中没有挂虑,没有阻碍,所以,快乐也多了一点点,也或许是清晨和朋友一起聊聊天,谈谈孩子,谈谈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心中又多了一丝坦然,多了一些对现况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
想起昨天晚上,第一次踏上滑板,开始自由的滑行。尽管每上一步大概只能持续一两秒钟,可是就这样来回不断的,奔跑着、滑动着,心境也变得开阔起来,感受着自己的淋漓大汗,快乐也多了一丝。
昨天一天,从早上送一一上幼儿园,到下午接她回家做饭吃,然后到晚上一起出去玩耍,整个一天回想起来似乎也并没有对她发脾气,也没有过多的唠叨,虽然偶尔还是很严厉的同她讲话,但是心中没有了蹭蹭的火气,语气也变得温柔了一些。而同时,一一似乎也并没有表现出多么的叛逆,虽然在没有同意她的要求时,她也会哭泣,但是很多时候在拥抱之后,她也能够接受最终的决定。
清晨打开微信的订阅号,读到一篇文章,说当父母戒吼,不大声吼骂孩子,也不大声呵斥孩子,只做到温柔的坚定,可是这样的方法尝试多了之后也并不是每一次都奏效。
谈及原因,最后不过是因为边界模糊。我们和孩子之间本身就是不同的个体,彼此之间都是独立存在的。可有时,我们和孩子,却常常以一种共生的形式存在。
每每做下决定,自己却总是一副模棱两可的样子。这不仅会对孩子造成一种矛盾心里,不知该如何是好,而且对父母也容易造成心理焦虑。答应或者不答应,对父母来说,似乎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决定,而是因为把自己的想法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而孩子往往也因为父母答应或不答应自己的请求而哭闹。
真实的情况是,作为父母应该有自己的准则,在这个准则之下,我们应当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尊重和理解。
只要在这基本的行为准则之下,孩子做的任何事情做的任何决定,作为父母都应当给予支持和理解,尽管他的某些决定或者某些行为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甚至是我们所不希望去做的,但是,他的行为并不会伤害到别人,也不会伤害到自己,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给予肯定和支持呢?
在和孩子的每一天相处中,我开始逐渐认识到有的时候自己和孩子之间没有确定的边界,总是以对孩子的理解来纵容,以至于孩子在和自己相处的时候,总是容易哭闹,因为没有清晰的界限,所以对于我的每一次拒绝,她总是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认可,可其实这事应该属于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我想当我们和孩子之间,彼此都了解自己的准则,及确定好的边界之后,那么在任何行为发生的时候,不仅仅是孩子可以知道被拒绝是正常的,而且也可以在被拒绝之后,能够立刻平静接受。而自己在看到孩子进行一些自己也不太喜欢的行为但是又复合基本准则时,也能够从容接受、理解和支持。
如此以来我们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也会逐渐减少,彼此能够更加愉快相处,每一个成长的快乐也会多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