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你们退了机票吧,不用回来了。不要给你哥打电话,他心情不好,已经回北京上班了。让他一个人静静吧。”
“你才刚生完第二天,他就走了?”
“我没事,不用担心我。”
没事?我分明听到嫂子的哽咽。隔着电话能够感受到她的难过。
这是嫂子第五次生孩子了。和前几次一样,还是女儿。
这次,表哥干脆丢下刚生产的嫂子,以工作为由早早离开。他越来越不加掩饰的表现自己的失望。
我其实不关心表哥有多失落。甚至,我觉得这是对他们一家封建思想的一记耳光。
我气不过的,是我那可怜又可气的嫂子。因为这件事上,她是受害者,但她放弃了维护自己立场的权利。
八年了,每次嫂子怀孕,就回到那个八线小县城。因为在那里,有表哥的父母照顾她生,帮她带孩子。她只要负责生就好了。
他们迎来第一个女儿的时候,三口之家在北京生活,和和美美。嫂子当时跟我说,她觉得这就是生活最好的样子。
嫂子说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沦为了生孩子的工具。她只知道每一次,表哥跟她说想要儿子,她都不想让他失望。
她知道,这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我很想对她说:够了,醒醒吧。一味地忍让及讨好,只会表哥越来越无视你的存在。
难道你忘了第四个孩子被送走的场景了吗,骨肉分离的痛你还能再承受吗?
你有考虑过孩子们长大后,会作何感想?
你的忍让,不仅是你自己的退缩,也让她们的人生蒙上了阴影。
02 警惕你身边的“讨好型人格”
电影《态度娃娃》的主人公,是一个叫艾利的小姑娘。
艾利因为自小被忽视,养成了刻意压抑自己的感受,不敢表达真实想法的性格。
同学踢碎了她的鱼缸,她喜欢的那条小金鱼死了。虽然很伤心,但她仍然面带笑容的说。
“没关系,再买一条就好了。”
艾利认为“只要发自内心地笑,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因为娃娃般的笑容,艾利被星探发现,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然而,这却让她的笑容更加凝固,最终成了硬邦邦的假脸。
艾利和我嫂子,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关于“讨好型人格”,百度百科有着清晰的定义: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以下这些行为,你也许并不陌生:
朋友让你帮忙做一件事,你不太想做,但你不好意思拒绝,硬着头皮答应;
聊天的时候,一个朋友突然脸色不好,你会觉得,是不是我刚刚说错话了;
有人开了让你不舒服的玩笑,觉得是自己不好,才会被嘲笑;
别人拒绝你,你连说没关系,生怕别人心里愧疚;
到你拒绝别人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这样不够义气;
如果你也有以上的行为,那么你可能也属于“讨好型人格”。
03“讨好型人格”,并不讨好
“讨好型人格”之所以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倾向,是因为这样的人其实内心是拧巴的。
比如我嫂子,她内心是不想生那么多孩子的,她不重男轻女,她更不想放弃自己的事业,成为生育机器。
而艾利,其实她的金鱼死了,她很心痛。朋友不愿意她加入聚会,她很难过。
但比起内心的难过,嫂子更害怕表哥失望,艾利更害怕别人不喜欢她。时间久了,她们已经对自己内心的声音麻木,分辨不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里有这么一段话,可谓是对这种心理的形象写照: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这样的人,对别人的感受这么敏感、在乎,甚至牺牲自己的快乐去满足别人,人们一定很喜欢他们,是吗?
不,恰恰相反,讨好型人格,并不讨好。
在电影里,艾利想参加朋友们的聚会被拒绝。她无意中听到,她的朋友在背后评价她:
“她只知道笑,聚会有她和没她不会有什么不同。”
电视剧《三十而已》里面,在办公室日日为同事服务的钟晓芹,休完长假回到公司,却发现没有她的日子,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当她鼓起勇气拒绝别人的要求的时候,对方甚至反问她:
“你怎么就不顺路啦?”
正如钟晓阳告诉她的:“一个不知道拒绝的人,你的所有接受都是廉价的”。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讲述了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对讨好型人格的分析:
讨好型人格的人本质上都是很自我的人。他们在意别人的感受,底层上是因为不希望被讨厌,希望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本质上是为了自己好。
但他没有区分好两件事: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
所以,痛苦来源于,我们希望改变别人的事,而不是关注自己的事。其实,喜不喜欢你,是别人的事,而你自己怎么对待别人是你的事。
因此,“讨好型人格”将自己的好,寄托在别人身上,注定了他们是拧巴和痛苦的。
04 幸福感的真正来源
80后作家蒋方舟曾经讲述过她自己从“讨好型人格”走出来的经历。
发现自己的问题是有一次别人问她:“你有没有跟任何人产生过很真实的关系。就是那种,你可以和他争吵、可以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他的关系。”
她认真思考后发现,她竟然没有跟任何一个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
即便是男朋友一直在电话里骂他,她只是不停地道歉,道歉了两个多小时。她说,非常害怕让对方不高兴。
在工作中,当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时候,同事经常说一些胡说八道的话,她也会恭敬的赞美。
认识到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后,她觉得非常可怕。
这样做什么都要想别人的反应,想有没有符合别人的期待,交往的时候不会表现自己不愉快的自己让她害怕。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前半生。
蒋方舟改变的方式,是把自己放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日本。
在异国的日子,她不关注社交网络,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让自己远距离看待自己的生活。
这样生活了一段时间,把关注点从别人的感受收回来,只专注于自己。她一个人去了很多她喜欢的作家生活过的地方,静静的体会那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她重新找回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她的“讨好型人格”得到了治愈。
回国后,有一个人倚老卖老地教训她,让她非常不开心。她立刻摔门而出。那一刻,她非常兴奋,立即打电话告诉朋友:“我做到了!”
蒋方舟说:“现在的社交圈中,我们被人喜欢的需求被前所未有的放大了。被人喜欢的自己经常会覆盖本来的自己。”
我们忘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在实现自己的价值过程中,我们可能张牙舞爪,可能笨拙,但如果我们放弃追求自己的价值,去建造被人喜欢的人设,那会冒很大的风险。
因为,你那样吸引到的人也不会是真正欣赏你的人。真正欣赏的人应该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被讨厌的勇气》里提到,一个人走向内在幸福有三个步骤,可以说是破解“讨好型人格”的良方。
第一步是自我接纳。就是接纳不能改变的,努力改变能改变的。
第二步是他者信赖。也就是说,不管别人怎样对你,你对别人是一以贯之的。即便别人对你不真诚,你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以诚相待。不因为别人怎样而改变自己。
第三步是他者贡献。简单说,就是说通过自己的价值来得到他人的尊重。勇气的来源,最核心的,是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价值明确,才能有拒绝别人才的底气。
艾利在舞台上打破了自己的假脸,大家反而更喜欢她了;
钟晓芹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走上写作的道路,也收获了理想的爱情。
这些战胜“讨好型人格”的故事验证了大师所说的方法:接纳自我,坚持原则,找到自身价值。
所以,从今天开始,别再说“那好吧”,换成“我不这么认为”;
大胆说出“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关注自身感受,从自身出发,找到真正的愉悦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