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断舍离的概念非常流行。有的朋友在接触了断舍离、整理术的观点之后,产生了对家庭进行大扫除的决心。但一旦开始实践,却发现这也好、那也好,每件东西看起来都有用,折腾了半天,依然没有进展。还有的朋友自知有“囤积癖”,也深感困扰,却还是舍不得扔掉那些没用的东西……
到底怎么样才能顺利地迈出“扔东西”的第一步呢?
1、想象扔掉无用物品后的美妙成果
大规模的扫除整理,需要花费不少精力。有时,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很累。其实,正是这种负面的想象阻碍了你扔东西的进程。换个角度,想象无用物品被处理后的好处,你就会充满动力。
那么,扔掉无用的物品,到底能带来哪些好处呢?
最直接的,就是能让家里的空间得到释放。其次,各类物品都能得到有效运用,而不是被塞进角落,大大提高了利用率。再者,因为物品少了,所以对它们心里有数,想要的东西一下子就能找到,生活效率会得到提升。此外,你的思维方式会随之发生改变:你不再觉得什么都有用,而是能挑选出自己的喜好,无论是对待物品的态度,还是对待事情、对待人的态度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扔掉无用的东西,就是扔掉坏运气。
2、检视自己拥有的东西
虽说“眼不见为净”,但家里的东西如果都塞进柜子里,就会被渐渐遗忘,久而久之,原本有价值的物品,就会变成废物。所以,要定期检视自己拥有的物品。
检视自己拥有的东西,对东西的情况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就会发现很多东西功能重复,有的东西已经折旧,有的东西已经过时……这些东西都可以扔掉!
注意,检视物品不仅要把东西都拿出来看,而且要对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分类的能力不是天然就具有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磨练。
对私有物品的宏观情况有所把握,就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把握。学会归类处理,各种纷繁的事务也会变得简单。
3、专注于当下
过去的物质条件比较艰苦,所以很多中老年人有着囤积的习惯。
那有的朋友就会疑惑,自己从小衣食无忧,为什么还是舍不得丢东西呢?
其实,这同样是因为缺少“安全感”。
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一个人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就很可能需要通过物质来进行补偿。但是,这样真的能带来安全感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囤积物品可以化解失落感,却无法同时带来幸福感。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让自己专注于当下。
但转变思维的过程并不那么容易,要慢慢来。先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物品上,考虑这个物品和自己的关系——这个物品是否符合我目前的需要,是否能令现在的我感到愉悦?如果不能,这件物品就应该被舍弃。
随着“当下思维”逐渐形成,就可以开始考虑生活与自己的关系,充盈自己的内心,养成简单生活的习惯,这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4、做最好的自己
有一个词叫“量力而行”,这个词不仅是指做事要掂量自己的能力,也提醒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给自己最好的。
《断舍离》一书里提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女士舍不得扔掉外卖送的塑料餐具,因为她总是贬低自己,认为自己只配得上使用这样的餐具。
一旦她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思维惯性,就会停止囤积廉价物品的习惯。扔掉这些没有用的物品,就是承认自己的价值。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配得上美好的物品,就会在生活工作中更加努力,进而收获美好人生!
从现在开始,通过扔掉没用的物品,认清自己的需求,让生活更充实,更高效,让心灵更轻盈,更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