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木兮在野
“我在非洲有一座农场,和神奇的吉库尤人一起种咖啡豆,给可爱的黑人小孩治病,同吃过午餐的狮子近距离接触,与心爱的人乘直升机感受这片大地苍茫。在这里我懂得了尊重,承受过折磨,幸遇了爱情,理解了自由,看到了上帝眼里的世界......我拥有过一切,最后两手空空。这世界上有些东西值得我们拥有,我愿为其付出代价...然而一切并不属于我们,你也并不属于我。 Nobody own this place, we're just passing by......”
几年前看电影《走出非洲》,写下上面一段文字,最初被影片里非洲广袤的自然景观所震撼,被男女主角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所折服。电影田园诗歌般的画面和语言,浪漫的人文主义情怀,悠扬的配乐,让人看后便无法忘怀。影片在当时也是斩获七项奥斯卡大奖,男女主角分别是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凯伦和罗伯特·雷德福饰演的丹尼斯。电影根据自传体同名小说改编,小说的作者,丹麦女作家卡伦·布里克森,人物形象也是作品中女主的原型,曾两次获诺贝尔奖提名,与安徒生并称为丹麦的“文学国宝”。作者本人的经历比作品中的人物经历更曲折。
关于“影视作品中让人难以忘记的别离”这个主题,我是特别想写写此部电影的,就像电影的名字,Out of Africa, 整部影片便是一场盛大的告别。告别梦里梦外非洲那古老的天地、动物植物、山峦和丛林。告别那从未真正离开的,拥有过的一切。
1、关于非洲的自由和狂野
非洲这块神秘的大陆,被论为人类起源的发源地,我对其最初的印象是通过三毛。年纪轻的时候,被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所吸引,渴望有一天像她一样万水千山走遍。三毛在书中说:“不记得在哪一年以前,我无意间翻到了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它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撒哈拉沙漠,在我内心的深处,多年来是我梦里的情人啊。” 三毛也多次看过《走出非洲》,不难理解,她身上的那种洒脱、随性和浪漫主义情怀应该和卡伦·布里克森有相通之处的,而荷西和丹尼斯,两位女主生命中最重要的爱人,其命运的结局也是那么相似......
凯伦在尼冈山的咖啡农场、丹尼斯和凯伦的野外露营、两人乘直升机俯瞰整个非洲大地,原始、自然狂野的美浸透在每一帧画面中。这里滋养的爱情,也定然是独有的。
卡伦·布里克森在原著中描述:"当你飞越非洲高原之际,你的视野中会出现如此壮观的景致:那令人惊喜的光线与色彩的组合、变化,那阳光普照的绿色原野上的一挂彩虹,那巨大的垂直的云朵,那气势非凡的黑色暴雨,这一切的一切在你周围追逐、舞蹈。急泄而下的雨水将天空冲的白茫茫一片。"
非洲有着最古老的起源之说,《信息简史》中提到,最早的记载信息的传递是非洲的鼓,他们用鼓点来传递信息,诠释出复杂的情感和信号,神秘又伟大。关于非洲很多让人惊叹的族类,他们曾经或现在的一些风土人情时常让人惊异,但也着实令人着迷。土著的部落构成了最纯粹的非洲,与其说他们是非洲的主人,不如说他们是非洲最独特的风景。
在庄园规模最大的恩戈马土风舞会上,作者在书中写道:“真正的表演者,那些年轻的舞蹈家,浑身焕发出节日的光华,他们对外界的引诱无动于衷,沉湎于内心的甜美与激越。他们有求于外部世界的只是一方起舞的平地。”
对于非洲的一草一木一丝一缕,卡伦早已是身心交融,“这青草是我,这空气是我,这远处隐隐的群山是我,这疲乏不堪的牛群是我。我深深地呼吸着,这透过荆棘树袭来的阵阵轻风。”
至今我未曾去过非洲,非洲对我来说,是神秘的向往,此生一定要去的地方。现在只能从电影和文学作品中来分享和感受。期待有一天可以踏上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亲自去肯尼亚看一场动物大迁徙......
2、关于自由和孤独,和爱
凯伦是一个果敢、坚韧、独立、优雅,又有些固执的女性,同时也有着女人特有的柔软。她喜欢掌控和改变事情。起初因为虚荣心和看中男爵夫人的头衔同一个不相爱的男人结婚,但是婚后也曾一度试图改变缺乏温度的婚姻状况,穿过重重艰难险阻给丈夫送补给品,也曾想要一个孩子,但最终仍是无法弥合婚姻的破败并为此付出惨重代价。凯伦对非洲的热爱里充盈着深深的怜悯,她给当地土著治病,办学校教黑人孩子们英文和圣经。拦截流向蒙巴萨的水到庄园灌溉,尽管管家说这些水属于蒙巴萨,并不属于这里。而丹尼斯对非洲的热爱则是截然不同的感觉,他对非洲深沉的爱里没有占用,是敬畏和欣赏的爱,丹尼斯对非洲的理解和尊重和他对大自然本身的爱密不可分,三把步枪,一个月的补给和莫扎特,丹尼斯一次又一次的开始他的野外生活,孤独而自由。他与大地和各种珍禽异兽近距离接触,深深的感知非洲的原始狂野之美,而无疑最配得上这样风景的土著黑人便是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迷恋非洲最真实的模样。所以当凯伦想办学校的时候,丹尼斯有着不同的态度,凯伦说难道要让这些孩子一辈子活在无知中,丹尼斯说他只是不认为这些人应该变成英国人,他们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就像吉库尤的酋长所说:“英国人识字,可他们好到哪里去了?”
凯伦和丹尼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随着他们感情发展也发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期待的那个样子,我们却总是抱有最好的期待。凯伦离婚后对丹尼斯有了更深的期许,她此时对丹尼斯已经很了解,但还是忍不住要问,丹尼斯说我不会因为一张纸和你更亲近或者更爱你。
凯伦:“我只是以为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
丹尼斯:“我会守着我的伴侣。” “我不要按照别人的想法过生活,就算偶尔寂寞,甚至孤独而终,我都能接受。”
凯伦:“不是这样的,你是在强迫我付出代价”。
丹尼斯:“你有选择的权利,而且你不会为我做出牺牲。”
凯伦:“我的天,你理想的世界,绝对不会有爱的存在”。
丹尼斯:“只有最伟大的,不需要证明的那种”。
凯伦: “你不是什么都不要,你是什么都想要!” “然而我学到你没有学到的经验,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值得拥有,但是需要付出代价,我就是其中之一。”
丹尼斯:“你不知道你这句话对我影响有多大......”
直到命运又有了神来之笔。
一场大火将咖啡庄园焚烧殆尽。
婚姻落败,因前夫的原因感染了梅毒,治愈后也让她失去了拥有孩子的机会,农场成了她的唯一。但是农场也失去了。爱人来了又走,什么是真正可以掌控的东西?
最终凯伦选择变卖农场,离开这里。
有时候,命运就是在转身的那一刻有了新的可能性。在突如其来和无能无力的变化面前,丹尼斯似乎开始理解了这个强韧女子隐忍的脆弱。
凯伦说:“你知道吗?你是对的,农场从来就不属于我。”
丹尼斯:“也许我是错的。”
凯伦没有想过,丹尼斯最终提出要和她一起去蒙巴萨。
丹尼斯说她破坏了他孤独的自由。
最终,两个不同的灵魂,始于彼此欣赏,慢慢被对方影响,向对方的思想靠拢。
这让我想起了国产剧《父母爱情》里,也有类似的情感:一个资产阶级大小姐和一个无产阶级军官由互相嫌弃到慢慢被对方影响进而改变,甚至到最后两人都有点矫枉过正。
是爱的力量。相爱容易,理解不易,改变更难。但是真正深沉有默契的爱,一定是包含了理解和改变的,更是包含了牺牲。
3、关于生命的果敢和优雅
如果影片至此,相爱的人无需分别,也许就没有最后的 Out of Africa 了。
约好周五丹尼斯办完事来接凯伦一起前往蒙巴萨,影片中缓慢悠扬的背景音乐急促的戛然而止。等到的是丹尼斯在飞行中坠亡的消息。
那些她试图抓住的,那些她认为自己努力得来的,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拥有,农场和爱人,一一离她而去。
面对无法掌控的命运的捉弄,凯伦身上那种淡然自若的姿态,那份从容优雅与大气,是整部影片最大的亮点。
丈夫荒淫腐败的生活让她染上梅毒,从此不能有小孩,她没有怨言,依然能和前夫做朋友。当她失去农场后,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还要为他的土著仆人奔波,为他们争取土地安排她们以后的生活。当丹尼斯提到要帮助凯伦的时候,凯伦的要求仅仅是陪她再跳一支舞。如果不能彼此改变,就让过往美好时光化作一曲优美舞姿。而正是这样的强韧优雅,让丹尼斯不忍离开。
当他的管家想和她一起离开。她说:记得以前你陪我外出,总是你先去找好营地,然后点燃火种,我再追随火光过去。这次换你在原地等我,我先于你出发......
农场消失在大火,爱人陨落于天际。我们来到这世上,什么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什么是我们可以带走的东西?农场不属于我,你也并不属于我,非洲亦不属于我。我们只是来过、经过。
记得不久前在一次培训课上,老师讲到甜瓜是苦的,甜瓜在没成熟时,其成分中有丹宁类的物质,会造成口感上的涩、苦,待到成熟后转化成糖类才会变甜。生活中怎么面对那些苦楚,那就是把“苦”转变成“苦味”去“品”,个中滋味,用心体会。
人生起起伏伏,往往是拥有和割舍不断演绎,伤痛与安慰混淆并存,好与坏没有绝对的界限,万物皆可为我所爱,却不为我所有。而我们只是生命旅程的一个过客,最终属于我们的,只有那些经历的时光。我们唯有在经历中体会,感受生命赐予的丰盈滋味。从容优雅的走过生命中的风景,是每个女人一生必须学习的功课。
4、关于上帝眼中的世界
凯伦在开场独白中有一句:“他给了我另外一个神奇的礼物,从上帝眼中看这个世界,我告诉自己,Yes, I see。”
关于“上帝眼里的世界”之初我的感受只停留在风景里面,当丹尼斯带着凯伦乘直升机俯瞰整个非洲大地,那种震撼无以言表,情深处只有握紧彼此的双手。当时只觉得,每个个体在这样波澜壮阔、浩瀚无垠的大自然面前,显得既渺小又卑微。
但其实,是渺小,却并不卑微。上帝眼中的各种事物,都是各按其时成就的美好。
英殖民地来到非洲,带来了他们所认为的强势文明,就连正直、善良的凯伦也认为她们的文明是好的,非洲土著是无知的。她本是世俗迷惘的女子,在经历种种之后,亲自获得,冲破精神的枷锁。这和丹尼斯对他的影响不可分离。丹尼斯这个人物,他身上散发的光辉远超爱情给予她的,卡伦有在原著中提到,说土著比白人更了解丹尼斯,丹尼斯的死是他们心中是无法弥补的损失。而白人因为他的运动天赋纪念他,也因为他毫无自我、毫无自私自利的意识崇敬他。这种精神在当时殖民者中并不是效仿的榜样,但是在死后,人们更愿意比在其他场合钦佩他。
影片中提到马赛依这个部落,说他们是唯一不在乎他们的部落(英殖),把他们关进监狱,他们会死,他们只活在现在,不担忧未来,他们无法忍受被排除在外。这是马赛依部落的尊严。
“将上帝的尊严置于一切之上,加以珍爱。珍爱你的尊严,也珍爱邻人的尊严。珍爱狮子的尊严,不要将它们囚禁在动物园;珍爱狗的尊严……,不要让它们过于肥胖;珍爱你伙伴的尊严,让他们无私。珍爱被征服的民族之尊严吧,让他们维护父亲与母亲的尊严。” 这也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呼喊。
人类历史上任何的入侵、杀戮,人类的自私、欲望、憎恨、骄傲都是人类的罪,是难以填满的洞。
而《圣经》最美好的本质是爱,唯有爱可以填平那些空洞。 这是我喜欢《圣经》的原因。
但上帝总归是上帝,人类却只能是人类。上帝的爱是完全,人类的爱是有局限性的,骄傲是人类最大的罪。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才能更谦卑的对待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