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总是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还听到越来越多的专家说,“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再苦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于是,为了陪伴孩子,一些职场妈妈选择放弃工作,选择全职在家,还有一些为了孩子放弃一些机会,放弃自己的追求,只愿在孩子成长的前几年,在最需要妈妈的时间里,能够更好地陪伴在孩子身边。
可是,我们到底是怎么陪伴孩子的呢?
场景一:
爸爸在玩游戏,宝宝过去,“爸爸,你陪我玩会吧?”
宝爸正玩的投入,没有理孩子,孩子又说了一遍,开始闹。
于是,宝爸说,咱们一起看动画片吧。说完把电视开开。
可是,所谓的陪孩子看动画片,其实就是孩子看动画片,宝爸在一旁继续玩自己的游戏。
场景二:
带孩子去游乐场,孩子很开心地跑去自己玩。
而游乐场的一角,有很多陪同的家长,都在低着头玩手机。
时不时地找找孩子的身影,看孩子还在玩,就继续低头玩手机。
场景三:
家里,宝宝说,“妈妈,咱们两个玩游戏吧?我跑你追好不好?”
自己犯懒,“宝贝,妈妈今天有点累,我看你跑好不好?”
宝宝不干,还是开心地让妈陪自己玩,“妈妈,我开始跑啦,你快点来追我!”
自己还是不愿意,跑一会,停一会儿,还一边建议宝宝玩别的游戏。
可是宝宝就想这样玩,开心地跑着,见我不追,一个劲儿地喊让妈妈快点。
(二)
不知道这些场景是否也在你的身边发生着。
我们一边努力宣扬着要好好陪伴孩子,一边炫耀着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孩子的身上,可是最后的效果呢?
这几个场景里所谓的陪伴,其实并没有用心,实际上只是陪着孩子而已。
陪孩子看动画片,只是陪着孩子,他看动画片,你干你的。
陪孩子去游乐场,只是陪着孩子,他在玩他的,你在玩你的。真到了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真像新闻里那个孩子的家长找不到孩子的时候,或许你才能意识到,你的陪伴,只是个假陪伴。
陪孩子玩游戏,你觉得幼稚,你没有心情,你感到无趣,于是应付孩子,敷衍孩子,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很容易觉察到你缺乏耐心,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引发孩子生气、哭闹,而你却还会错误的认为是孩子不懂事才这样,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却你没有真心陪伴孩子。
(三)
因为陪伴的时候玩手机,接电话,因为孩子邀请我陪她玩一会儿的时候,我总爱说妈妈要洗衣服,妈妈要干嘛干嘛,而去敷衍他,不满足她,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没有全身心地陪伴孩子,才会错过真正了解孩子的机会,才会失去和孩子沟通顺畅的前提和基础,才会一次又一次地误解孩子无理取闹。
为什么有时候,孩子跟别人说话,对方听不懂,而父母却能够理解,能够听懂,那是因为你的陪伴,你的了解,因为你用心的陪伴,所以才能很好地理解,很好地听明白孩子说的到底是什么。
宝宝跟爷爷一起看了无数遍《五朵金花》,最喜欢里面的几句台词,来来回回总要说。
“你们俩啊,又要吵,又要好!”
“哼,我才不稀罕呢!”
“嘿!”
管闲事老叔吓了一大跳,“你们这两个丫头!”
一边学电影里的动作、表情,一边说着这些话。
结果有一次在外边玩,不知道邻居的叔叔说了什么,她忽然把头一歪,两手一抱,“哼,我才不稀罕呢!”
对方一愣,或许还在想,这孩子怎么这样说话?
我赶紧解释,她是在学电影里的人说话,你别在意,她不是这个意思的。
回过头我赶紧告诉她,“宝贝,你是不是学金花说话呢?别人不知道,你这样说会吓坏人家的。”
她点点头,也许明白,也许不明白。
又有一次,看到邻居家的小宝宝(还不满一岁),看见后很兴奋地跑过去,快到旁边到时候,一下子蹦了起来,大声叫“嘿!”
然后就哈哈地笑了起来。
结果那个孩子还没反应过来,一下子就哭了。
宝宝一看也吓坏了,赶紧跑到了我的怀里。
我也学里面的话,“你这个丫头,吓着小宝宝了。”
也正因为理解孩子的行为,才能够明白她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是有趣,而是觉得电影里的情节很有意思,所以学来,却并不知道这样会给人带来什么后果。
不过,自己明白孩子的这些行为只是在模仿,自己明白孩子并没有恶意,所以,才能够正确地去引导她,才能够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让她明白有些话到底该在哪些场合去说。
因为陪伴,所以了解,因为了解,所以更容易和孩子互动,更能够明白孩子的内心需求。
(四)
而陪伴,并不是简单的陪着,而是全身心地融入孩子。
和孩子成为朋友,虽然有些活动看起来很幼稚,有些东西看起来很难以理解,但是,我们的参与,只是为了能够与孩子更亲近,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温暖,能够让孩子学会爱与被爱。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了解孩子,才能够更懂孩子,才能够更明白孩子的内心。
也只有这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找到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去引导他们。
陪伴不是长时间的陪着,而是哪怕每天只陪一个小时,也要用心,高质量比长时间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