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简单的字词,也有很深的涵义,这也许就是哲学的魅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叫做「理所当然」的东西,就像空气,非常重要,但人们大多视而不见。当这个东西发生了深刻变化时,人们才会发现它的可贵,就像没有了空气,人就会窒息而亡。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这个视而不见、理所当然的东西,其实是他们所生活世界的深层内核。
在和不在,或者再和不再,在各式各样的文章中都反复使用,这没有什么好探究的,就像他们本就要如此使用一样,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哲思就是要绕过这个「理所当然」,到它的背后,到它的更深层去探究,从而去探寻这个世界运行的深刻机理。
在和再,一个指向空间,一个指向时间。空间和时间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基本又最抽象的东西。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事物的本质是存在。但一个事物的存在,可以说既离不开空间,也离不开时间。我们说一个事物存在,那么是否可以说一个事物存再呢?
或者换句话说,时间和空间有没有可能统一呢?在我看来,用哲思的方式,探究在和再,能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这个世界更深层的统一方式。
一、时间和空间在实在之物上的统一
一个事物的存在,需要有容纳它的空间,这点没有什么疑议。那么,一个事物的存在,是否必须要有的时间呢?
我们所处的世界,就目前能观测以及体察到的,是一个四维时空。任何一个事物,都是这个四维时空上的一个点。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任何一个事物,都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属性。
比如一个苹果,它的空间属性可以看作它的三维坐标,它的时间属性可以看作它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它的出现以及消亡。我们无法观察到一个没有时间的苹果,因为观察也是需要时间的。正如我们无法找到一个不具备空间和时间的苹果,我们也无法找到一个不具备空间和时间的事物。当然,事物的客观性同时体现在被观察之外,然而时间也流淌在被观察之外。
不存再的同时,也不存在。但同时也能看到,存在和在是不同的,存再和再也不相同。一个事物,在的同时,可以再,也可以不再;再的同时,可以在,也可以不在。
在和不再,是事物当下的,易变的状态,但就事物的本质来说,它们是统一的。
不仅如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空间与时间更为紧密的联系:
时间与空间的量度,会随物体的运动状态而相应变化。通俗的说是,运动的尺变长,运动的钟变慢。
在这里,时间和空间不仅与物质联结一起,而且会随着物质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假若说一个苹果,只有空间,却没有时间,当它往下掉落时,会是怎样一个场景?
二、时间和空间在虚构之物上的统一
实在之物的时间与空间分离无法想象,若是非实在的,虚构的事物呢,在与再是否依然是统一的呢?
比如我们脑海里想象的事物。在物理上,这种想象可以理解为一些脑电信号,这些脑电信号虽然具有一些空间属性,但并非想象中事物的空间属性。我们脑袋里想象一座房子,这座房子绝不可能从脑子里长出来。然而就时间而言,这些想象的事物却完整了保留了时间的属性,从它的出现到消亡,都有精确的时间痕迹,它与实在之物共享了同一个时间。
这是否可以说,时间和空间只在实在之物上统一,而在虚构之物上分离?
就像一个思念之人,我们可以说他不在,即使他已经死去,从实在之物的意义上消失,但却不能说不再。因为他虽然没有在物理世界,却仍然存在虚构的世界,在虚构的世界中,他还在延续时间,会一再提起,一再回忆。
表面上,的确如此,但是,任何虚构都不是无根的虚构。人脑中的虚构之物,的确可以在现实中没有对应物,但这只是演变的结果。就像我们说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受限于他所处的时代。一个玄幻作家即使能架空构建一个完整而自洽的世界,然而这个世界一定也与这位作家所生存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再回到「思念之人」的例子。思念之人在现实意义的空间上虽然已经消失,但虚构意义上的思念之人,却基于这个现实意义上的人。假若现实中不曾存在这个人,思念之人就无法成立,也就是说,虚构意义上的思念之人就会不可存在。虽然在时间上,思念之人的时间仍在不断延续,但其空间却并非无迹可寻,只是这个空间属于过去的时间。
关键之处在于:现实的时间和虚构的时间是不同的时间。
看过电影《美丽心灵》,就会对患精神分裂症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印象深刻。纳什总会看到几个人跟着他,与他说话,就像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但这些人都只是纳什虚构的,别人看不见。像所有的精神病人一样,纳什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些人是虚构的,多年来他为此受尽了苦头,但他最后终于发现了漏洞:这些人一直没有长大,没有变老。
虽然是电影,但这是纳什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现实的时间和虚构的时间并不同步。思念之人的时间虽然不断延续,但它延续的正是对应的虚构意义上的时间。对于虚构之物,它们有属于自己虚构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时间和空间仍是统一的。
三、现实和虚构的统一
虚构之物有虚构之物对应的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但有这样一种情况,仍然令人费解:
对一个虚构之物来说,在宇宙的时空四维坐标上,应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或者说,虚构和现实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虚构和现实,也是统一的。
前面提到的相对论中,就有一个很特殊的物质,很有意思。那就是光子。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即可见光,还包括看不见的如电话通讯用的电磁波都是由千百亿乃至无数个光子组成的光子束。
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因为运动的尺变长,运动的钟变慢,这个物体的体积就会变得无限大,而它流经的时间也会变得无限慢。这也是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的原因。
但有一个物体却时常以光速运行,没错,那就是光子。物理学上的解释是光子的惯性质量为零,所以不会如同通常意义上的实在之物那样,速度达到光速时,体积变得无限大,时间变得无限慢。
惯性质量为零,让我想到了我们创造虚构之物的脑电信号。在微观的世界里,电子的质量要远高于光子,仍可以称得上是实在之物。但电子的跃动,却会释放光子。事实上,光的形成,就来自于电子的跃迁。我们看到的电灯发出光芒,就是电流经过灯泡,电子不断跃迁的结果。
大脑的机理,在目前的科学水平上,还尚未破解,我姑且猜测,那些虚构之物同微观粒子在相对论上的特殊性有一定关系。至少,在我们的想象中,幻想一个体积无限大,时间无限慢的物体,是不费什么工夫的。
若以此继续推演,脑海中的虚构之物,在现实中,则表现为一个特定的脑电信号排序状态。任意一个虚构,都有对应的脑电信号排序状态。虽然虚构中的事物千差万别,而脑电信号状态的差别却十分微小,但它们就是有这种一一对应关系。于是,即使从宇宙四维坐标的意义上,虚构和现实都是统一的。
四、人工智能的展望
计算机的出现,让虚构之物有了新的可能性。原本的虚构之物只存在于我们的脑海,现在竟可以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外。
首先我们要区分计算机与书本的不同。书本记录虽然也我们的脑海之外,但这些虚构之物要想获得「解码」,仍要通过我们的大脑。计算机有程序,有计算能力,计算机里的虚构之物,不仅可以储存,而且可以计算,并变化。
这是怎么发生的?计算能力已经转移到了人类之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股计算能力还在我们人类的控制范围之内,直到人工智能程序的出现。Alphago打败了人类的围棋冠军,升级后的Master更是以不败战绩横扫世界围棋界。如果说围棋(棋艺)是我们创造的虚构之物,那么它如今不仅存在于我们人脑,同时也存在于计算机中。我们人类创造了Alphago的代码,这些代码背后的逻辑,以及整个知识体系,都存在于我们人类的脑海,但Alphago也同时存在于计算机中。更重要的是,我们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已经无法驾驭计算机中的这个知识体系,因为后者竟更胜一筹。
从在与不再的角度,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和空间在实在之物上的统一的,在虚构之物上也是统一的,而虚构和现实仍是统一的。
正如同没有纯粹的虚构,无论是人脑,还是计算机,虚构均植根于现实,棋艺、知识或智能也是一样,它们都同时在两个意义上着根于现实。
拿棋艺来说,首先,围棋的产生,来源于现实世界阴阳两种力量此消彼长,相互斗争的客观事实。棋艺是对这种客观事实的高度抽象。其次,棋艺作为一种抽象,也就是虚构,它在人脑中对应了某些特定的脑电信号的特定序列,而在计算机中,就对应着特定的磁盘电位状态,亦即特定的「0」、「1」序列。
对于人工智能,这种虚构植根于构建它的程序逻辑,而这些程序逻辑均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物。就像人是由地球孕育,人工智能也是由地球孕育。或许这个虚构能走很远,直至与现实完全不同,看上去似乎与现实没有任何关系,但当我们顺着这虚构演变的路径,一样可以回溯到它最初依照的现实。如若人工智能在能力上打败了人类,它也只是这个那「最初依照的现实」的一个更远的「演变」而已。
最坏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人类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从此灭绝?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因为即使这样,整个世界仍是统一的。而我们人类,只要已经在这个「统一」中出现过,就已经永远的「统一」在这个世界里了。
既在,亦再,亦在!
图片来源:unsplash.com,基于 CC0协议
喜欢我写的东西,请猛击下面的绿色按钮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