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23岁,为什么慌成这样?”、“30岁之前还没车没房,你凭什么谈梦想?”、“00后创业成功,天使轮1000万,你的晚辈正在抛弃你。”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更是一个贩卖焦虑的时代。
朋友和我说,她本来一个月三千五就觉得很幸福了,但是在网络上,看看周围的人,每天都被会被洗脑,觉得一年不赚个三百五十万,都不配活在这个时代。于是每天唉声叹气、于是每天郁郁寡欢、于是每天自惭形秽。
可是越来越多的自媒体,纷纷加入了这个行列,充当了现实的放大镜,不断地列举甚至是编造各式各样的“故事”来善意地提醒你,来恶意地恐吓你。
每篇爆款文章都能巧妙地借势,利用人本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提出的需求五层次论,简单粗暴、直击痛点、引起共鸣。搞得人人都诚惶诚恐、如坐针毡,左顾右盼,彷徨挣扎。
真想劝一劝这些人,多看看纪录片,多回归到现实中。不久前,NHK播放的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中,就记录了这样一群有些与众不同的人,甚至可以说是被主流抨击的人,与这个焦虑的时代格格不入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这部纪录片,去寻找关于三和大神的种种传说。希望看完了之后,会对你有所启发。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和人才市场,一个在经济腾飞的深圳龙华区,距离龙华地铁站不到1.2公里的地方,历经这短短的一公里,从高楼林立、马路宽阔,逐步变成低矮老楼、狭窄小路。
穿过简陋的大门,布满灰尘的白色瓷砖上,躺着一张张被人遗弃的未中奖彩票,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宣传栏上,贴满了一则则招工启示,红底黄字的大横幅上,赫然写着“卖出一张身份证,买入一条不归途”的醒目标语。
过道边拥挤狭小的菜市场,昏暗的环境,配上肉摊上红色的光源,恍惚间有种赛博朋克的感觉,有种重庆大厦的错觉。小摊背后堆满杂物的漆黑角落,原本是政府标准化建设应有的模样,各式各样商品,鳞次栉比,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而脚边随意丢弃的垃圾,鼻尖突然袭来的阵阵恶臭,告诉人们,这一切只能停留在当初规划时的美好愿景中了。
走过两级楼梯,穿过一个小门,在三和人才市场背后,出现了一个叫做景乐新村的城中村。这个混乱不堪的地方,就是今天我们的主人公真正生活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居住、吃饭、娱乐。
这是一个居民住宿区,每栋楼下都立着林林总总的住宿广告牌,从十五元一天到三十五元一天,价格各不相同。湿热的深圳在中午时卷阵阵热浪,褪色的窗帘穿过阳光一张一合,光线停留在屋子里十几二十几人的拥挤中。
各色的共享单车随意停放在积满污水的路边,网吧在这里遍地开花。这是一个网络出租屋,既能满足对游戏的娱乐需求,又能满足对休息的生理需求。有人躺在椅子上昏昏欲睡,有人坐在屏幕前浴血奋战,有人待在电脑前收看新闻……
路边还有一些并不起眼的小馆,餐桌油光可鉴,在明媚的阳光下亮亮地刺人眼。桌面上凝固的油渍,是时间留下的记忆,也是每一个三和大神留下的食迹。一碗五块钱的挂哔面,少许香干、些许肉丝、一点榨菜、几勺辣子。吃面时,三和大神剥蒜、喝水、进食,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碗面,就在瞬间完成了它本真的使命——填饱肚子。
这就是网络上传说的“三和大神”,他们身处广厦林立、繁花似锦的中国四大城市之一的深圳,蜗居在拥挤混乱的合租屋里,或是随随便便躺在马路边,做着工资日结的工作,工作一天,就玩三天。出现在镜头中,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三和大神三人组,“住15一晚的床铺,吃5块一碗的“挂哔面”,喝2块一瓶的“大水”,玩1块钱1小时的电脑。”属于他们的全部生活,只是如此。
支撑他们工作一天,玩儿三天的不是自身的能力,而是那里极低的物价水平,更确切地说是不断压低的物质欲望。对于学历很低、出身贫苦、读书不多、见识很少、技能没有,在社会竞争中处处处于下风的他们来说,主动选择了放弃,放弃努力、放弃欲望、放弃拼搏,看清现实,得过且过,心安理得,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样的人生。
有人说: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对抗社会主流文化的行动。当打工到处被坑时,当工作又累又挣不到钱时,当找份稳定长期的工作而不得时,当努力工作挣到的钱也不可能够改变生活时,这是一种放弃,但同时也是一种绝望的反抗。
就算再怎么努力也还是没有改变的可能,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辛辛苦苦打工究竟能够得到些什么呢?实现人生价值?饶过这些底层的贫穷百姓吧。他们的人生需求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第一层——解决生理需求上。可即便是这样,连吃香的、喝辣的、穿好的都不能,更别提什么留在大都市了。
于是,他们便想着:“吃什么都是吃穿什么都是穿住哪里都是住,山珍海味是一顿,挂面大水也是一顿,与其每天痛苦,不如打一玩儿三。”除了性命一条,也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再也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这样的生活倒也坦然、悠闲。以上就是NHK总结出来的价值取向和三和大神成因。
虽然镜头里出现的场景和我们的生活不大相同,这些三和少年所处的境况和我们的社会背景少有重叠,但镜头中出现的游戏、微信、电视剧、与我们的日常消遣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玩个平板、刷个知乎、逛个豆瓣、打个王者、相约吃鸡……放下电子产品,光鲜有趣的背后,同样是挥之不去的迷惘、寝食难安的焦虑。
与三和少年们相比,即便我们的工作环境没有这么恶劣,即便我们对于工作的选择也更从容一些,即便我们读过的书能够更多一点,但焦虑和迷茫其实都是一样的,所处的困境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且不提父母给予的原始积累,有多少985的高校文科生,毕业后只能拿着区区的几千块钱,别说一套房子了,恐怕连大城市的一个厕所,穷尽一生依靠自己也买不起。
于是,在这房价的高压和阶层的固化下,有更多的人认为:底层人民越来越没有希望了。
纪录片里,那个开早餐店的老板,勤勤恳恳工作18载,披星戴月,风里来,雨里去,即便断了只手,也没有屈服在生活的高压下。他这不屈不挠,努力奋斗的精神,可歌可泣。按照剧本的设定,就算不是人生赢家,也应该是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了吧。然而真相是,他在深圳买不起房子,没有房子就没有户口,没有户口就没法儿让孩子上学。于是,他的女儿连小学都没得上。
这是一件多么讽刺的事情,这个辛勤工作、拼命吃苦的饭馆老板,让人不禁产生种种质疑,与浑浑噩噩、两手一摊的三和大神相比,他的人生究竟好在哪里?努力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努力与不努力的区别又是什么?
在这光与暗的交错中,一部希望与绝望之间挣扎着的年轻打工者的人生正在上演,它诉说着的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你、是我、是他,是谁都逃不掉的现实中国。
一边是三和人才市场中有一顿没一顿、过一天算一天的三和大神们,一边是身处写字楼格子间衣着光鲜亮丽、看起来意气风发的白领我们。其实,不仅是不拼命工作的人没有归属感,没有希望,就连拼命努力的人,也还是这样。
【文章首发于未反文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