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经典遗传学理论,基因通过生殖细胞将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而上一代人精神活动的产物,包括知识、经验,为人处世的态度、感情,都不能传给下一代。
原因很简单,人的知识、经验、思想和技能,是后天形成的,是“这一世”的精神积累。也许有些人就会暗自感到庆幸:这一辈子不管有多少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抽烟、喝酒、暴食、熬夜等,最多是自己的身体受到影响,而不大可能影响后代。真的是这样吗?
然而,许多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 :
父母的生活经历,是可以经由DNA序列以外的方式遗传给后代的!!!
一、不良习惯将会遗传给子女
这个发现在科学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就是长期以来,生物学和遗传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人类后天行为对基因的影响。
2001年,瑞典科学家拜格林(Lars Olov Bygren)对位于瑞典北部的诺伯顿地区(Norrbotton,位于北极圈以内,地广人稀,粮食收成极不稳定)的居民寿命进行研究调查。
☞ 如果祖父辈在9-12岁时有大吃大喝的经历,其孙子的寿命就会比较短,患糖尿病的几率也会相应增加。
☞ 而在青春期前挨饿过的爷爷,其孙子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就会相应降低。
☞ 同样,在青春期前曾大吃大喝过的奶奶,其孙女死于心血管病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 如果爸爸在11岁之前(即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开始抽烟,那么儿子在9岁时超重的几率就会增加。
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祖辈的生活状态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可以遗传给孙辈,在父亲产生精子之前,他的某些生活经历就会在遗传物质上打下烙印,这些烙印可以经由生殖过程传给他们的儿子,甚至孙子!!!
这一类由不良习惯或者环境因素造成的遗传
就是大名鼎鼎的——表观遗传
现阶段已经被证实的表观遗传有以下5类:
1、受饥荒影响的女性所生后代易发代谢和精神疾病
有早期国外研究表明,胎儿时期的营养不良与长大成人后患精神分裂症之间的相关性可能具有普遍性。无独有偶,据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中心贺林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
出生于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新生儿,其成年后患精神分裂症的机率较正常年份的人群翻了一番。
2、吃不饱的孕鼠后代个头小易患糖尿病
3、吃太好所生后代出现代谢紊乱
在2014年12月4日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的封面文章中,研究人员在雄性果蝇交配的前两天内增加其饮食的糖含量,然后使之与正常饮食的雌果蝇交配。
雌果蝇产下的卵经过正常发育至成年后,与正常营养条件下繁殖的后代相比,其体重偏大且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
而同期在《Science》发表的另一篇来自麻省理工大学医学院类似的研究工作,同样证明了精子内的tRNAs是如何受到饮食影响,引起后代基因调控改变,从而引发代谢障碍的。
4、父辈的恐惧情绪记忆可遗传至子代
2013年,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论文激起表观遗传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热烈的讨论。在这篇文章中,来自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等研究机构人员通过使用电击等手段使实验鼠对某种气味(苯乙酮)产生恐惧,然后对他们进行正常饲养。结果发现实验组小鼠的后代都会对这种气味非常敏感,并表现出恐惧感,即便是通过人工授精获得的后代(第三代)也不例外。
这种获得性的“恐惧因子”正是通过精子遗传给子代。研究人员通过对受影响小鼠的精子DNA进行测序分析,发现苯乙酮的受体基因Olfr151呈现出CpG位点低甲基化,使其表达水平增加,最终增强了动物对这种气味的敏感性。于是这种获得性的改变在小鼠的后代中得到了延续。
5、环境压力影响所生后代的精神行为及糖代谢
来自苏黎世大学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的文章称,创伤(trauma)这种“压力”能够改变雄性小鼠精子中小RNAs的表达,从而导致后代小鼠的行为(抑郁倾向)和代谢水平发生改变。
这种行为能影响到子三代,尽管此时雄性小鼠体内精子中的小RNAs水平已经趋于正常,这种获得性的行为或仍通过其他表观遗传的方式来遗传。
类似地,去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小英教授课题组发表在《Cell Metabolism》的研究发现,父亲的心理应激能够通过表观遗传等机制影响子代的糖代谢,进一步证实了环境因素介导的跨代遗传调控作用。
二、可喜的是:表观遗传是可逆的
当然,表观遗传并不是进化。
在外因消失以后,这些表观遗传现象也会逐渐淡化消失,DNA又会回到原先的调控状态。但它在以后数代或数十代中造成的影响仍是不能被忽视的,有可能会对后代的健康状况造成不良的后果。
另一方面,表观遗传状况的改变是可逆的。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吸烟和吸毒)虽然会改变有关基因的表观遗传状态,但是一旦这些不良习惯被消除,这些表观遗传的改变又会逐渐减弱以致消失。
所以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还是后代的健康考虑,都应该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不要让自己的陋习成为孩子的一辈子的健康隐患
我是百合,愿意为大家一起分享孩子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