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1日
正月初七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教育发展水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劳动规格决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格。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
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学校的教育内容提出要求,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掌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
(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沿革。
学校的物资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组织管理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手段都会随生产力的提高而逐步获得改善和提高。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背景和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和变革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传递、保存)
(2)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传播、交流与丰富)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选择、提升)
(4)教育文化创新功能。(创造、更新)
教育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含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换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当代社会,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功能的关键因素。
意义:
(1)教育已成为个人流动的基础。
(2)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3)教育深刻影响着社会公平。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是一种关乎自我实现的教育资源获得与利用的问题。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社会流动功能的关系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社会流动功能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功能,二者有严格的区别。
社会变迁功能是社会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它主要指向的事社会的存在、演变与发展,以期切实地为社会的变迁而服务,为民族或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改善服务。
社会流动功能也是指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努力,以实现在职业岗位和社会层次之间的流动与转换,主要是社会个体生存与发展条件的改善。
(2)二者又有内在的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二者关系: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依据和主要体现。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的教育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与继承性。
主要表现为: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第三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1.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意味着肯定教育的根本主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意味着肯定人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所谓教育的基础性,实质上是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
(2)所谓教育的先导性,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3)所谓的教育的全局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
2.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科教兴国的战略是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
国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和巨大成绩
(1)恢复高考和扩招。(1977)
(2)普及义务教育立法。(2006)
(3)贫困学生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
(4)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国兴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育公共投入严重不足。
(2)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3)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