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玉丽,坚持每天写文章,这是我每天一篇的第101篇,文章以“读书分享”、“育儿笔记”为主,记录自己以及孩子的成长。
最近在看育儿书籍时,常常看到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来源于罗斯蒙德 (John Rosemond)《可怕的两岁》一书。
一提到“可怕的两岁”,家长们往往会联想到孩子突如其来的怒意、坚决不从的挑衅、生龙活虎地东奔西走等等让人头疼的事件,孩子这时候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让家长觉得可怕,是因为正常情况下孩子在1.5—3岁之间要经历多个人生的敏感期。
其中“自我意识敏感期”和“秩序敏感期”,是孩子常常让父母觉得可怕的主要原因。我的女儿刚满两岁,这两个敏感期,也已经先后出现了,对此特别的有感触。
自我意识敏感期
宝宝一岁半左右时就会开始有自我意识,比如“我的玩具是我的”这样强调物品所属权的意识,这就是宝宝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是宝宝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也是性格发展的一个过程。
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一般在孩子一岁半到3岁之间出现,因为个性差异或早或晚。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到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强调“我的”、爱说“不”,同时伴随“咬人”“打人”。
这三种表现在女儿身上都有体现,她对于自己的东西认得特别清楚,并且不愿意给别人,比如说只要是她的衣服,绝不愿意给别人穿,给别人穿了就大哭,一定要要回来,也很喜欢拿不同的东西来打我们。最明显的就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穿脱衣服、鞋袜,吃饭,走路,扫地等等都要自己来,不愿意我们干预,说得最多的就是“宝宝来”。
自我意识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因为我们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未来是不是很强大,这样一个强大的能力首先就来源于自我形成的敏感期。
处在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孩子,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婴儿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当他们成人以后,就真的以“自我为中心”了,也就丧了“我”与他人、社会的分离的机会和界限。
所以了解这一阶段的孩子,知道他为什么说不,对于家长来说尤其重要。面对这一敏感期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下面分享书籍里专业的方法:
1.当孩子说这是“我的,我的”时,父母不要着急强迫孩子去分享。这个时候,父母要尊重孩子,孩子的东西一定要孩子做主。可以反复给孩子说:“这个车子是你自己的,别人不能抢你的;那个小兔子布偶是小萝卜的,你也不能抢她的。她要想玩你的车,必须经过你同意,你不同意,她不能抢;你要想玩她的小兔子,也要经过她同意,她不同意你也不能抢。”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前提是让他首先体验到拥有。慢慢的孩子就会有正确的物权意识了,当他充分的体验到的自己的玩具自己做主以后,就会有安全感了,接下来就会发展出交换玩具的行为,慢慢地也会发展出分享的品质。
2.当孩子热衷于说“不”的时候,只是在通过语言来体验“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家长们不必过分较真,也没必要强调纠正,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用和他强调分辩,过一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过去了。这个时期应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孩子的需要。
3.当孩子打人咬人时我们只去制止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打死你”是排除的意思,不要去谴责也不要说教,因为那和粗野的行为是不同的,尽量让孩子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使用他的自我。
4.处在这个敏感期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要和孩子斗争,不要和孩子较劲,因为这是一个人形成自我的起点。
秩序敏感期
2岁至4岁是幼儿的秩序敏感期,在他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他的学习课程其中之一便是熟悉身边的事物,有秩序的将事物联系起来,并固定在脑海中。
如果进入2岁的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想法层出不穷,对事物的秩序有了强烈的需求,要求所有物体和生活习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一点儿都不能变,这便预示着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来临了。
我女儿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喝奶时一定要我抱着,并且姿势都必须一样,盘着的腿不能伸直,她坐在左手边的一定不能坐在右手边,而我的右手必须帮她一起拿着奶瓶,不然她就不愿意,甚至不喝。有时候她要弄的东西,如果我们动了,必须得恢复原样,再让她自己来弄,不然就哭闹。好在之前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读到过,不然很多时候都会被她搞得一头雾水并且头大。
这样很多时候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的秩序敏感期,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1.当秩序得到满足时,孩子能感受到真正的平静和快乐。
2.良好的符合预期的秩序可以帮助孩子适应环境,而一个能良好适应的环境又能帮助孩子独立自理,建立自信。
3.事物的秩序和规律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最初的逻辑感,提升认知。
4.秩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长大后成为遵守秩序,创造秩序的合格社会人。
秩序的破坏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带来思维,感觉,情绪和心理的混乱,从而使心智和性格发展受到不良影响。所以当秩序敏感期到来,我们一定要保护,理解,尊重,协助我们的孩子,给他们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
面对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做:
1. 正确应对秩序敏感期,接受孩子的固执。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会有一些近乎偏执的原则,而且对于秩序的破坏往往产生大哭大闹等过激反应。家长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秩序感,尽量给孩子提供符合他内心秩序的环境。如果需求实在不合理,就需要灵活变通,可以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平息孩子的情绪!切记蛮横镇压……切记蛮横镇压……切记蛮横镇压……
2.为孩子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频繁变换的生活环境,将使得孩子很难产生稳定的秩序体验,进而冲击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所以,为了保护孩子的秩序感,家长应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3.借助敏感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秩序的偏好使得孩子天然喜欢有规律的生活,爸妈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帮孩子建立一种合理、科学的作息秩序,为今后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定基础。生活中有很多习惯,比如摆放碗筷、进门换鞋、玩具归位等都是需要培养的,这些基本的规则和意识通过秩序敏感期的强化,成为内化的行为模式,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4.理解孩子对程序的要求
当孩子因为已经习惯的或者头脑中预期的程序被破坏而哭闹时,家长要理解孩子对于秩序的强烈要求,耐心地处理问题,“重来一次”通常是很有效的解决对策,在无法“重来”的情况下,也要做好解释工作,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可能并不马上买账,依旧大哭大闹,但这是一种健康的痛苦,孩子在宣泄的过程中,也会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重来的,家长需要做的是倾听孩子的痛苦,共情孩子的感受。
可怕的两岁,可怕在于我们不懂孩子,不知道他出现一系列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就更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当我们越来越多的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理解他们出现一系列看似让我们头疼的问题时,那么孩子可怕的两岁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愿我们都能越来越多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期以及所要经历的敏感期,及时的给予他们关键的帮助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