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学历史69——是非成败

上海各界欢迎孙中山从海外归来

    辛亥百年,时光走过一个世纪,回看那风雨飘渺的过去,摇晃的中国在1912年前后有怎样的变化,既定的“革命”那目标实现了吗?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毛泽东曾经说过: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据此,对辛亥革命也就是出现了模式化的评价,成败两开之说。

       评价一次革命是成功或失败,一般应该从两个维度去考评。一个时代发展的维度,观察这次革命是否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这个是后人回顾和研究历史时,主观赋予的这次革命事件的任务,往往受阶级,立场、目的差异的影响,带有很强烈的“主观性”;另外一个考评的维度,是在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去观察革命前的准备,革命之初设计的革命的目标和任务在实施革命的过程中是否实现,也就是我们常提的“初心”的实现,这个一般往往可以通过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史料从结果的角度对比分析。毛泽东对辛亥革命的成败分析即是第一种从时代发展的维度去评价的,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特殊环境中,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历史赋予它的使命是反帝反封建,但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所以是失败的。

      但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应该从更立体,更全面,更客观的角度进行思考,辛亥革命的当事人既定目标是否实现,应成为评判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早在19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就是以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为目标。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1894年,他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通过《兴中会章程》(即成立宣言),在秘密入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1904年,黄兴、宋教仁等在湖南长沙成立的华兴会,提出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04年,蔡培在上海成立光复会,入会誓词:“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诈时,功成身退”。1905年,兴中会与华兴会等合并联合光复会成员在日本东京维成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鞋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二字的完整纲领。从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合并后组成的中国同盟会纲领看,“共同点是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三个革命团体统一后,第一次提出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取代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目标。以此为尺度来度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可以得出结论,这次革命基本上是取得了胜利。其理由主要表现在,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实现了同盟会三民主义纲领中推翻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清朝统治的民主革命任务,在这一点上,应该是没有分歧的;第二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实现民族共和,也基本实现了同盟会纲领中“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第三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尽管有人指出革命的民国是“假共和”,然而从颁约法,两次复辟的倒台,反映出民主价值观已取得了正统地位。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人们历来有这样一些说法:它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在华特权,没有废除十地所有制,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民生状况较前清更糕;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没有得到改变等。这些理由忽视了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当时的特殊情况下,新生的政府要获得国际社会承认的现实,暂时的妥协应该视为策略;至于民国初年中国社会、政治和民生状况的恶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继续,更不能构成辛亥革命失败的证据。没有任何一场革命能够在击夜之间将十个地狱般的社会变成天堂,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腐败和动荡有着复杂深刻的原因,绝非一次革命可以解决,把其归结为辛亥革命的失败表现是不客观的。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辛亥革命的目标以人为“史学设计“”和“后人规定”的任务去评判,要求彻底完成后人规定的反帝反封建任务,违背了历史主义原则,据此不足以证明其失败。辛亥革命基本完成了主体预设的三民主义,也参与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表明了胜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