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自唐纳德·W.温尼科特《妈妈的心灵课》
魏晨曦 译
我想试着分别叙述一下爸爸在各个方面的价值。我要说的第一件事情是,爸爸需要在家,让妈妈感到身体舒服,心情愉快。孩子对于父母之间的关系状态是非常敏感的,可以说如果父母之间真实关系的发展是亲密的、温暖的话,孩子是第一个知道并感激这一事实的人,孩子也会通过变得少出问题、更知足、更好养活来表达他的感激。我猜这是婴儿或孩子在表示他们有了“社会性安全感”。
爸爸和妈妈之间性的结合也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事实,围绕这个稳固的事实,孩子就可以构建出一种幻想,这个坚如磐石的性结合事实,会让孩子既可以信赖和依靠,也可以踢打和对抗;
进一步讲,这个事实也为孩子找到三人关系问题的个人化解答,提供了一部分自然基础。
第二件事,正如我说过的那样,爸爸需要给予妈妈道德和精神上的支持,要为妈妈的权威撑腰,要成为妈妈在孩子生命中所植入的律法和秩序的代言人。
爸爸不必一直在那儿专门做这件事,但他需要经常出现,让孩子感觉到他也是真实而鲜活的存在。
孩子的大部分生活还是得靠妈妈来安排,孩子们也愿意看到,当爸爸不在家时,妈妈能把家照顾得井井有条。
话是没错,每个女人的言行举止也要有分量;可是如果要她一个人打起部重担,既要在孩子生活中充当强壮和威严的角色,同时又要爱孩子,那妈妈的负担确实是太重了。
此外,父母双亲都在家里也能让孩子感到轻松点;孩子可以通过把慈爱留在一方身上,而去记恨另一方的方式,以此来学会同时拥有爱和恨的本事,这本身就具有稳定性作用。
有时你会看到一个小孩在踢打他的妈妈,那么你就会想,要是丈夫在身边支持着妻子这个孩子很可能想踢的会是爸爸,而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根本不敢真的去踢爸爸。
每隔一段时间,孩子总需要去恨某个人,而如果爸爸总是不在身边让孩子有个人可以恨的话,孩子就只能恨妈妈一个人了,这种家庭情境会把孩子搞得稀里糊涂的,因为孩子所恨的妈妈也正是孩子从心底里最爱的那个人。
第三件事,孩子需要爸爸。
因为自己的爸爸有许多正面和积极的品质,而且有区别于其他男人的独特之处,人格中有他活跃的生命力。
宝宝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当一切印象都还鲜活生动的时候,如果可行,那就是让小宝宝认识爸爸的好时机。当然,我可没有让爸爸们把自己的个性特点强加给孩子。
你能观察到,有的孩子几个月大就会四下张望,寻找爸爸,会在爸爸进屋时伸出手去找他,还会仔细听爸爸的脚步声;
而另一个孩子却会扭头不理爸爸,或是慢慢地过上好久才让爸爸成为其生命里又一个重要的人。
有的孩子很想知道爸爸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而另一个孩子却只把爸爸当作梦想的对象,根本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去认识爸爸的为人。
即便如此,如果爸爸能在身边,也愿意去了解自己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还是幸运的,最乐观的情况下,爸爸会极大地拓展和丰富孩子的世界。
当妈妈和爸爸都乐于为孩子的存在负责时,一个好家庭的舞台就算搭好了。
要想去细数爸爸充实孩子生命的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可能性实在太多了。
孩子心中的理想典范,至少有一部分,就是从他们看到的爸爸或以为是自己看到的爸爸身上来的。
当爸爸早出晚归,渐渐展现出其工作状态的本质时,也为孩子的世界开启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