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把古诗词当做自己生活的精神追求,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古诗词就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如果有些人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并非是古诗词而是散文、小说,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古诗词就是生活中的调味品。换句话说,精神追求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是否把古诗词当做自己的精神追求是个人的选择。
对于我来说古诗词更像是我生活中的调味品,不太习惯把自己的休闲时间放到去理解一些诗句的意思上,如果说作为休闲,我更喜欢读一读散文看一看小说,把明确感觉到的“美”印入脑海。看了《目送》发现,原来真的有种母爱是“不必追”;真的有种情是《半生缘》中写的那样“莫回首”;真的有种伤,可以带给人力量,像史铁生。看小说和散文就如经历不同的人生,体会人间百态后依然微笑面对生活。而相较于散文和小说,古诗词似乎更像是诗人在经历了人间百态后的产物,他不会明确的提及到自己的经历,只会写酒、写月、写山、写生活中的种种,让读者去细细品味。不同的读者、不同的人生经历、阅历,或许会品味到酸甜苦辣不同感受。
如果打个比喻,小说就像是威士忌,情节紧凑、情感明确表达,让人读完畅快淋漓,犹如喝了烈酒;而散文则像鸡尾酒,颜色缤纷艳丽,尝起来的味道却是淡淡的,有种说不出的柔缓,正如散文可以是大跨度的书写各种事物,读的时候会感慨作者的文笔之美、之细,可以花一整个篇幅细细的去写胡杨的坚韧,也可以整篇只写黄河的湍急,这些放在古诗词里怕是多少还会寄托些作者的个人情感吧;而古诗词则像红酒,初尝时只觉得有股甜甜的酒香,正如初次见古诗词的对仗、押韵只觉得“好工整”,而慢慢品、细细抿,涓涓细流,往往最后醉的更彻底,就如读完古诗后,从诗中所写之景、到品味作者之情,再到共情于作者的人生经历,往往更让人沉迷。所以说古诗词对于我来说,就像是红酒对于生活,有它是放缓节奏,品味生活的情调,是个出色的“调味品”,而没有他我的生活也会继续,故并非是“必需品”了。
但这些并不妨碍我喜欢诗词,诗词最大的魅力在于中国独有。相比于西方那种很理性、很确定的,我们的诗词是浪漫的、感性的、非确定性的。什么是“身有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和犀牛角怎么会扯到一起呢?“行看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里面又有什么美呢?“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中的江湖river and lake又是什么含义呢?中国人很容易读懂诗词中的内涵:当年春风吹过,我们在桃李树下共饮美酒,如今一别十年,江湖两地落魄,夜雨潇潇,灯火昏黄,而我在想你。外国人很难懂得江湖是恩怨、江湖是人,人,就是江湖。语言作为载体,承载着一种文明几千年的思想文化传承,他的意象审美遣词造句都蕴含着独特的精神内涵,所以无论何时读到诗词我都会为中国的文化内涵感到自豪。 (引用了dy都靓姐姐部分视频的部分文案 )
古诗词为我枯燥忙碌的学习生活调了味儿,让我找到精神上慰藉,我要好好学、好好读、读懂他,把他百年千年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