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热播网剧又把我们“十三朝古都西安”带上了热搜榜。
这部以唐玄宗时期长安城为故事背景的超级网剧,除了剧情紧凑之外,剧中的各种细节也高度尊重历史。
前两期文章中,小鼬结合《长安十二时辰》给大家简单的普及了“里坊制”的基础知识和剧中一些小细节,这一期小鼬就借“西安博物院”的陶俑陈列,再给大家讲讲剧中反派“狼卫”的来历吧。
要讲“狼卫”,我们就得先从陶俑看起。
虽然陶俑大家可能见过、听过不少,比如著名的国宝唐三彩。
但是对于陶俑的功能,有些朋友可能不是特别了解,小鼬在这里就帮大家普及一下:
陶俑只有一个功能---陪葬。
因此在最早期,如果你拿一件刚出土的新鲜唐三彩,周边村子的乡亲是不会让你进村的,更极端的村民还会冲过来把它砸碎,因为他们认为这不吉利。
不过不用担心,他们已经后悔了,以后不会再砸了。
这两个精致的陶俑是唐代的武官,右边这位慈眉善目的也是,由于ta的面相十分和善,有学者认为这极有可能是一位女性武官,并由此探讨了唐朝女性的地位究竟有多高。
她帽子上装饰的是鶡(hé),我们简称它“鸟中蜜獾”。
这种鸟除了脾气什么都好,如果两只鶡相遇,他们甚至连“你瞅啥?瞅你咋地”这个流程都不需要,上来就是干,直到一方咽气为止。
古代人把它好斗的特点寄托在武将身上,所以只要带这种帽子的,都是武官。
而旁边这两位是文官,我们重点看一下左边这位。通过他挺拔的鼻梁、凸出的眼球可以看出来,他不是我们华夏儿女,而是一位胡人。
这个商人形象的陶俑看起来就更明显了。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有一群来自西域的“反派”,在剧中被称为“狼卫”。
这两个文官和外商陶俑,很可能就是“狼卫”的老乡。
他们都是来自盛唐时期一个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名叫“粟特族”。
他们的故乡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以撒马尔干(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有九个绿洲王国,即康、安、曹、石、史、米等国,中国史籍上称他们为“昭武九姓”,也统称为“胡”。
而由于盛唐极其包容的社会风气,政府不仅允许外族人入内经商,更允许有志者为朝廷效力。
昭武九姓的人们多以自己国家的名称做姓,熟悉历史的人应该已经反应到了,“安禄山”、“史思明”就很可能是他们那的人。
这个史君墓石椁出土于西安市未央区井上东村,是北周的文物,早于唐朝200年左右。通过石椁上的题刻得知,墓主人是凉州萨保(一种身兼商队领导及宗教领袖的职务),由此也证明了至少在当时已经有外族人在中原做官了。
《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的“阙勒霍多”和“大祭司”也不是作者瞎编的,因为当时由西域传来了一个兴盛的教派“拜火教”,剧中的“火烧长安”等情节就是根据此教进行的艺术再加工。
史君石椁上的这个人头鸟身加燃烧的火焰图案就是拜火教的象征,结合萨保的身份,很可能他就是当时一定范围内拜火教的领袖。
这些胖姑娘是唐朝的贵族妇女,他们的体型也从侧面映证了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
她们夸张的发髻是当时的流行风尚,可这些都不是她们自己的头发,而是用假发或其他材质做成的,由此也给穷苦人家的女孩提供了一条生财之道:卖头发。
而她们脚下的鞋头之所以这么长这么翘,是为了避免踩到唐朝流行的超长裙摆。
不过唐朝女人的眼睛绝对没有这么小,这个只是制陶师傅的小倔强!
这匹其貌不扬的马名叫“蓝釉驮骡”,在当时绝对是顶级陪葬品。
因为在盛唐时,长安并不产“蓝釉”的原料,只能通过海外进口,因此“蓝釉”一般都被很节省地用在陶俑身上那些局部的装饰。
而这匹马浑身都是蓝色,简直奢靡至极!
这就相当于大家一起吃大闸蟹,其他人都在正常吃,唯独这个墓主人只吃蟹黄,把其他部分全部扔掉一样。
这件蓝马甲也是“蟹黄”。
通过陶俑的质量和品种,可以推断出他们生前的爱好和地位,比如这个叫做“蹴鞠俑”,它的主人生前一定爱踢足球。
下面这个是杂技俑,它的主人生前一定爱看杂技。
同理,这只加鲁鲁兽的主人生前一定养了数码宝贝。
开玩笑的,其实这个叫镇墓兽,是用来护佑死者亡灵不被阴间厉鬼骚扰的,古籍上这么介绍它们:
此种器物外形抽象,构思谲诡奇特,形象恐怖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
我们再看另外这只,确实是挺怪诞的:
还有这个人面哥斯拉形象的。
真是越来越怪诞了呢,恐怖、离奇,小朋友看了都会做噩梦。
!!!这也是镇墓兽吗?还是镇墓兽的宠物?镇墓兽的孩子?真担心这只小野猪会被厉鬼给吓哭啊。就算没被吓哭,盗墓贼看它这么可爱会不会把它拐走啊???
这大土拨鼠又是什么???它从属的一定是啮齿目吧!技能大概就是以牙驱魔!以牙渡劫之类的!
或者!
它其实是墓主人生前的宠物!否则没理由派这样一个生物当镇墓兽吧?
平复一下心情,我们看看明清时期的陪葬品。
这一套叫做“彩绘毡帽俑”,看看这阵仗。
这是2000年从西安市雁塔区出土的,墓穴长这样:
墓主人是明汧阳王朱公鏳,这一批陶俑一共有76个,他们还原的是汧阳王“日常出街”的开道阵势,作为一个王爷来说,76人其实算少的。
通过陶俑的姿态动作,可以看出他们是拿有乐器的,也就是说尽管汧阳王已经很低调了,但他出一趟门依然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从青铜器展区到明清陶俑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小鼬罗列了多个文物的出土地点,比如:
1973年西安市马王村出土的卫簋;
1965年西安市红庙坡出土的熏炉;
2003年西安市文景路出土的鎏金凤鸟铜锺;
还有刚刚提到的汧阳王墓。
通过这些出土文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一点:
在西安千万不敢乱挖。
这些国宝级文物全都是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出土的,都是野猫撒欢、野狗打盹、光屁股小孩满地跑的大街、村庄里。
小鼬在此欢迎各位来西安旅游,并且十分期待能为你的西安之行担任导游,但请千万别拿铲子,小孩挖沙子的那种也不行。
因为不拿铲子,是我们西安人最后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