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思维分类观点
观点可以简单的按维度区分。
观点分为一维观点,二维观点,和多维观点。
一维观点
什么是一维观点呢?就是只包含一个要素的观点。
比如:管理者要具备较强的统筹能力,才不会让自己身陷琐事而不能自拔。这就是一个一维观点。一维的观点用来表达一个高度概念化的东西。在这个观点中,就能把想表达的东西都浓缩成一个概念:统筹。
在这里我想顺便说一嘴,各位千万不要讨厌概念这个词,好像谈概念就是纸上谈兵,但事实上,一个人的进步,很大程度取决于掌握并运用概念的多少。
当然不过,很多观点并不是一个概念就能表达得清楚的,而且高度概念化的东西在不同场景下往往有不同的解读,意思都不唯一,表达怎么能精准呢?
二维观点
为了更精准,就需要更具体,这时往往就可以用二维的观点来表达更能被广泛接受的子项去表达。
比如:管理者除了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还要有抽象化的能力,才不会总是陷于繁琐事务中。这就属于二维观点,包含沟通和抽象化两个要素。
其实,大部分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恰恰都是二维观点,因为二维观点容易造成对比,也容易造成冲突,有思考和讨论的空间。
多难观点
什么是多维观点呢?管理者不仅要具备沟通和抽象化的能力,而且,要擅于处理人际关系,只有处理好关系,才能有效地放大前两者的效用。 这句话就是多维观点,里面包含着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要素。
分类小结:
现实工作和生活中:
一维观点往往指向单一,逻辑单一,但容易引起误解。
多维观点实际运用不是特别多,更多用在学术型报告或理论性较强的研究中。
二维观点,既不会特别粗浅,也不至于不好理解,关键是,有讨论和辩证的空间。
所以在现实中,我们应该重点学习的,其实是二维观点。
二维观点的表现秘籍:数轴图
所以,接下来,我们重点聊聊二维观点的呈现。
数学中,有个你一定学过的知识,坐标轴。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数学思维。X轴Y轴,天然就代表了两个不同要素。用它来表达二维观点,再合适不过。
大家可以看看我在文稿中为你准备的几张数轴框架图,每张图都表达了一个二维观点
01.时间管理十字轴
第一张表达的是时间管理的轻重缓急,这是经典的时间管理理论,说的是时间管理要分轻重缓急。
轻重,这是一个要素,缓急,又是一个要素。
这个大家太熟悉了,每个象限代表什么我就不一一细讲了,大家在文稿中看一眼就明白。
02.未来-现在十字轴
第二张,来源于一本书《幸福的方法》。可以用一句观点来解读这本书,比如,生活重要的目标就是幸福。这是一维观点,幸福在这是个概念。但是你能从这句观点里理解到什么是幸福吗?
如果我们要解析幸福,就得把一维变二维,甚至变多维。
在书里,对“幸福”这个概念就表达成了二维观点。这个观点很有价值,我觉得哪怕它跟精准表达无关,我都很想跟各位分享一下。
它把幸福分成了两个维度,一个维度叫现在,一个维度叫未来。
第一象限,一个人既懂得关注现在,享受当下,又会规划未来,就叫幸福主义,第二象限,一个人如果只会陷于对未来的焦虑,而忘了感受当下就有的快乐,这叫忙碌主义。第三象限,一个人如果只懂得当下享乐,而没有意识筹划未来,这叫享乐主义,而最后一个,既不享受现在,也不重视未来,叫做虚无主义。
为什么这么分呢?因为当下的享受,会让一个人觉得快乐。而对未来的规划与想象,会让人觉得有意义,所以这个观点其实是把现在与未来等同于快乐与意义。
你看,一个图,一句话,把幸福这样一个很多人都觉得很虚的观点,解释得通俗易懂
03.思维-知识十字轴
这个观点是用知识和思维两个要素把我们分成了四种人,有知识会分析的是行动派,没知识但会分析的是空想派,有知识但不会分析的是硬盘派,最后没知识还不会分析的就是无用派。我相信,你只要看一眼这张图,你就能看懂,而且,你会觉得,哎,真对,既不愚蠢,也不显而易见。还记得这句话吗:既不愚蠢,也不显而易见。这就是上节课我们谈到的,一个好观点的标准之一。
这就是二维观点呈现的方式,你也可以试着做做练习,想想你平常给别人的建议,你开会时说过的观点,有哪些是可以用这个方式来呈现的。而且,你练习了就会发现,这个框架图不仅在帮你呈现观点,还会让在你创建的过程中,把观点想得更完整深入
二维观点-小结:
用十字轴的形式,来图像化你的观点。尽可能把你的观点,提炼成二维观点,会让你的表达更有生命力
多维观点的表现秘籍:公式
在这里,我们要用到数学另外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知识,就是公式。
一旦你要表达的观点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要素,就不要奢望用语言能清晰地描述出他们的逻辑先后与主次关系,我的诀窍是:尝试用公式来表达。最基本的公式表达,其实就是四则运算,加减乘除。
例1.
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关于幸福的二维观点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幸福=快乐意义*
快乐就是现在、当下的感受;意义代表就是对未来的期待。
这是二维观点,比较简单,我们主要来看看多维观点怎么用公式表示。
例2.
稻盛和夫在很多场合的演讲,都提到了一个有名的公式:
人生成就=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而且还对这三项做了分数界定:思维方式是-100到-100,热情和能力是0到-100。
这样你们是不是就清晰地感受到这三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和主次关系了吧?
例3.
再比如我们前面举的那个多维观点:管理者不仅要具备沟通和抽象化能力,而且要擅于处理人际关系,只有处理好关系,才能有效地放大前两者的效用。
这当中三个要素:沟通、抽象化能力、人际关系,怎么组成一个公式呢?我把它变成:
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抽象化能力)*人际关系
这样是不是清楚明了地表达了人际关系对于沟通能力和抽象化能力的放大作用呢?
“加减乘除”的运用
你看,只需要运用加减乘除的复合,我们就能表达任何多维要素的复杂逻辑关系。下面就说说,什么时候用加减,什么时候用乘除?
乘和加
用来表达正相关性。其中,乘号代表不可或缺,因为任何数与0相乘都等于0。
除和减
用来表达负相关的关系,当然除一般用的不多。
运用好加减乘除的复合,你就能简单明了地表达任何一个逻辑复杂的观点,有的时候用公式梳理逻辑关系,也能让我们对想表达的东西理解更加深入。
例4.
比如我平常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讲到一个公式:
总结:
一维观点:概念化,多情景多解读,不精准
二维观点:生活最常见,有讨论和辩证空间。表达方式:十字轴
三维观点:研究常见,有三个以上困素。表达方式:公式化
一个人的进步,很大程度取决于掌握概念的多少,而高度概念化的东西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的解读,为了精准表达,需要更具体,更广为接受的子项为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