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年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月,我第一次参加高考,名落孙山。我沮丧地趴在炕上,偷偷地流着泪:我想上大学。很快,父母凑齐了学费,鼓励我:“想念书是好事。跌倒了,咱不怕,别打退堂鼓,爹妈砸锅卖铁也供。”
回到学校,我开始了高四的生活。学习上苦与累已经淡出记忆。记忆深处中最头疼的是住宿问题。
当时,学校仅有两幢住宿楼,在校生住都紧巴,复读生只能到学校外边租床铺住。我遇到的第一家的房东是一对退休的知青老师,男的教物理姓吴,女的教语文姓刘。他们住在学校大门对面,二层楼。楼下老两口住,楼上里屋炕上住四人,外屋高低床住六人。一同住宿的都是复读生,刚刚经历了人生第一场失败,象霜打过的茄子――蔫了。大家每天早出晚归、埋头苦读,彼此很少交流,屋里的安静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刘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让老伴在二楼门口旁挂了面穿衣镜。上面贴张纸条:“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英·萨克雷。孩子们,请每天对着镜子微笑一分钟!”面对镜子,我们看到了自己紧锁的眉头,蓬乱的头发,焦虑的眼神。心慌慌的,揉揉眼,细看,确定没看错,镜子里憔悴无神的就是现在的自己。大家不由自主地按照刘老师的纸条上所写,试着舒展眉头,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咧咧嘴,对着同屋的人点头微笑。
慢慢的,在刘老师老两口的帮助下,大家走出低谷,勇敢的面对挫折与失败。屋里有了笑声有了歌声,大家学会了用感恩的心面对逆境,感恩它的锤炼,感恩它带来的刻苦与从容。
好景不长,刚入冬,吴老师远在武汉的老母亲生病,老两口要回去照顾老人,我们只好另寻住处。几经周折,我在学校旁边的村子里找了个既宽敞又便宜的房子,但离校有些远,没人愿意去,开始只有我一人住。
从学校到村里的住处,有五百米的土路,没有路灯。东北的冬天黑得早不说,寒风也刺骨。每天晚自习后回住处,我都又冷又怕,总是边走边回头看,生怕有坏人跟着。有时感觉不对劲,连忙一路小跑回到住处,进屋后满脸通红,呼哧带喘。房东胡阿姨看出了我的不安。打那以后,一到放学的时间,村口土路边,总会有一束温暖的手电筒光在等着我。它在漆黑的夜里,闪闪发光,照着我前行的路。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每天放学后,两位男生总在我身后不紧不慢地走着,我快他们快,我慢他们慢。宁静的黑夜里,沉稳的脚步敲打着路面,伴着我细碎的走路声,像在演奏一首乐曲。到了村口土路边,见到胡阿姨,他们就加快脚步朝村里走去。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仗着胡阿姨在身边,转身拦下问他们,为何要跟着我?他们笑着说:“这不叫跟,叫同行,我们是你隔壁班的,也住村里。不介意的话,一路同行,如何?省得辛苦阿姨天天接你。”从此,我们三人一起上学放学,枯燥单一的学习里平添了许多乐趣,留下了温暖的回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两位男生找住处时,他班的一女生(我高三时的同学)央求他们去村里找,这样我有同伴,安全就有保障。我被同学情感动得热泪盈眶。
回想高四那一年,我感恩遇见了吴老师、刘老师、胡阿姨、那两位同行的男生,感恩遇见所有的人,让我在逆境中砺炼心志,感受温暖,体味真诚,体味人生。一路走来,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平和面对动荡不安,积极应付挫折困难,于寒冬里感受到暖意,在风雨中体会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