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老家里让我记忆深刻的有很多东西,其中让我至今都不能忘怀的是用石头做的水缸。这样的水缸在农村几乎都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物件。
从记事开始,家里共有祖祖,爷爷奶奶,还有爸爸,三姑,二爸,幺爸,满满。后来才慢慢知道,大姑和二姑已经结婚成家,有了各自家庭。一大家人在三姑,二爸,幺爸陆续结婚之后,十几口人的家庭,开始分成三家。
分家之后,那口把我们一大家人养活的功臣——水缸我依然记得。水缸就在厨房的边上,离灶台很近,也离后门很近。在没有自来水之前,我家得靠去很远的落水孔挑水喝,有时也去仓库挑水,因为有一个邻居姐姐在哪里做饭,可以开后门去哪里免费挑水,还有隔壁邻居黄家自来水挑水,再有就是等每周一次集体放水街上排队挑水,还有就是去公社食堂挑水,经常为水苦恼,能挑几桶算几桶,有时去别人家借水,也不好意思多挑,水缸里总是没有满,这样缺水的日子一直很漫长的。
记得有一年夏日大旱。全乡镇人民都没有水喝,读书的学生也放假了。我们就去落水孔脚小的山泉边守水,排队一瓢一瓢的等水来之后,年纪小的用水壶,小桶装,大人就用塑料袋装之后背回来。哪些背水借水的日子,承载了一家人的对水缸的依耐。家里有多少水,取决于水缸的大小。大就储存的多,小就储存得少。随着家里人口越来越多,我们又做了一个大水缸,但不是石头凿的那种。要想装多多,就不能用老方法储水。用水泥砖砌了长长的水缸,有时候还可以养上几条小鱼儿,有客人的时候好备用招待。
后来,公社的半山腰上修了一个大水井,将落水孔的水放出来之后,抽到水井里,于是住在街上的家家户户家里有了自来水,实现了多年没水的局面,告别挑水借水找水的日子。
难免遇上停水的时候,幸好家里水缸够大,也不会担心家里没水用。因为我们坚信,哪怕用完了,落水孔一定会放水过来满足大家需要。正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
多年后,我工作了,常常回想起这些点滴事情。记忆的闸门总是喜欢把很多的事情涌上心头。我家的水缸无论如何缺水,但是总会到赶集的时候将水缸挑满,以便给来赶集的亲戚朋友甚至陌生人烧凉茶。这是爷爷多年来就养成的习惯,也成为我们应该传承的好家风。
今年一直在学金钱关系,也是最难的一年。当我想到我家水缸在变空变满的时候,我就会安慰我自己,相信自己有内驱力,水缸里的水一定会满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