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6
辛丑金牛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公元2021年2月25日,星期四。
第8周。
距离开学仅剩2天。
5:03分,起来开扫雪,写诗《七绝·春雪》一首,以示记念2021年的第一场雪,甭忘了还有春雷哟。
昨夜梨花相竞舞,春雷带雨也鸣声。
晨起不谋银粟面,空留锦缎待天明。
早饭后,开始上钉钉直播课,由于网停了,只得去门口增网:
今天的钉钉直播课:
今天的钉钉作业:
今天,二姨来了:
今天的晚餐:
今天,我收到了下面的这东西:
6677
命里有缘
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世界喧嚣,人心浮躁,若要身心安逸,秘诀只有两个字:一“宽”,一“淡”。不宽,不能化苦为甘;不淡,不能去燥得安。
生命中很多时候,越是强求,越是得不到;越是害怕什么,往往越是容易遇到什么,不如多一份洒脱,少一份抱怨,让自己在豁达的心态中,感悟生命,解读生活。岁月如书,时间是药,教会我们许多无字的真理,治愈我们许多精神的顽疾,让我们身心俱安。
草木荣枯自有时,万物从容皆自得。生与死,荣与枯,一切自有定数。世间忧喜本无定,一世消磨尽有因。一杯白水,一曲清歌,享受平淡,未尝不是一种人生,何尝不是一种风情。人生苦短,不要为难了自己。让我们坦然愉悦地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
6677
咏雪诗十九诗
春雪(一)
已是初春飘玉蝶,琼花漫舞彻银銮。
茫茫旷野纤枝俏,瑞雪丰年万户欢。
喜逢春雪(五首)
一
忽如漫舞撒鹅毛,瑞雪冬违润麦苗。
随雨伴雷还夹霰,甘霖一夜闹春潮。
二
去岁三冬未雪花,元宵节近织轻纱。
飘飘洒洒漫天舞,惊喜琼芳开万家。
三
随春入夜舞长空,染白房廊染树丛。
本应伴冬妆素色,为梅却恋一唇红。
四
昨夜琼花终露痕,农家骚客尽销魂。
轻烟俏舞飘飘撒,素裹银装绘野村。
五
久违春雨伴寒酥,飘舞漫天描素图。
寻意诗家添雅韵,甘霖润麦乐农夫。
雨雪交加(三)
连阴渴望晴空日,久旱欣闻淅沥声。
雨雪交加天骤冷,怀川处处赞歌萦。
春雨夹雪(四)
雨雪交融草木茵。洗冲岸柳濯埃尘。
贷来沃野千林绿,盼得牛年五谷真。
夜吟(五)
琉璃坡陡滚飞霙,酣卧温床美梦惊。
举目掀帘窗外望,皑皑白雪伴雷声。
雪后有感(六)
雨雪初停续滴声,消融润物显温情。
萌芽草木暗香送,瑞气川原春色迎。
凡事要知因喜引,无端亦有自悲生。
小心路滑慢行走,还防檐头落脱惊。
早春雨夹雪(六)
久梦一冬终未来,杏花正白汝花开。
莫非羞识春风面,悄落青梢藏水台。
怀川春雪赋(七)
好梦一帘望故乡,豫西怀武披银装。
琼楼街巷看仙境,丝绦玉树入画框。
自古春雨贵如油,辛丑瑞雪伴春光。
人寿年丰龙脉盛,粗墨拙诗赋远方。
雪落房坡向下倾,咕咚震耳闷雷听。
春风不叫人安睡,半夜三更好梦惊。
喜逢甘霖(八)
雨雪交夹喜农桑,大地普遍披银装。
小麦最需漫天雪,五月丰收有保障。
春雪(九)
盼雪连冬尽望尘,几回报点夜来真。
留存玉絮三分白,扮得新年十分春。
6678
母亲健在,有家可回;母亲走了,家就成了别人的
我今年已经彻底告别了50岁了。
年初二回了趟娘家,让我得知了自己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父亲已经去世多年,家中只有老母亲了,老母亲一直以来是我唯一的牵挂,而我回家的理由也只有看望母亲这唯一的一个理由。
以往只是习惯性的回家看望母亲,也从没有多想,年初二回了一趟娘家,给弟弟留下了分担的母亲的住院费用,我突然强烈的害怕起母亲生病来,不是因为怕母亲花钱,是害怕失去母亲的强烈的感觉。
母亲已经78岁了,身体不是很好,但仍然承担着弟弟一家人的吃饭和家务劳动,母亲每生病一次,无论大病还是小病,我都怕的不得了。
因为母亲在,家就在,如果没了母亲,我的家就没有了,我也没有回家的理由了,那个家就彻底的成了弟弟的家了。
现在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母亲健在,我还有家可走。(网络文摘)
6679
河南的雪下的好
下得非常讲究,识大体,顾大局,接地气,体现了三个特色:
1.识大体:全国都下过了,河南才下。不像有些省,比人家首都还早,那叫不懂规矩;
2.顾大局:河南的雪,不讲排场,不攀比、不奢靡,适量就好。不但雪势不超越周边地区,雪量也很适中。低调,普通,不扎眼,不出头,真所谓既隆重又节俭,既规范又有序!
3.接地气:这场雪,在空中是雪,落地是雨,充分说明下得接地气,既不官僚主义高高在上的漫天飞舞,也不是只有雪水不见雪花,不搞形式主义。
河南的雪,高端上档次,低调有内涵!既净化了空气,促进了农业生产,又没有大雪封路,还是等人们都钻进被窝之后,悄然飘落,不影响人们生活,也不影响人们出行,符合河南和谐社会的定位要求。
全省人民一致认为,这是一场好雪!团结的雪!胜利的雪!奋进的雪!继往开来的雪!
6680
正月十四的习俗
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作为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 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了。
一、正月十四,临水娘娘生
中国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
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中国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
二、伏羲诞辰日
伏羲为人宗爷,以正月十四日为人宗爷诞辰日,这天要举行祭祀活动。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祭品,祭品有宰杀好的整猪、整羊以及水果和其他食品。院内古柏树上,贴满了小小的红纸人。子时一到,开始读祭文,回顾祖宗的功德,述说现今的美好生活。之后进行朝拜,给人宗爷唱戏,耍社火,祈愿保佑岁岁平安,人寿年丰。祭祀后,供品要分给朝拜者,意为祖先赐给了食物。
三、喝亮眼汤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这十四夜亮眼汤一喝,就说明春节也过得差不多了,大家得开始振作精神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那么,这传说中的“亮眼汤”到底是咋样的。
亮眼汤不少人会做,但这亮眼汤到底藏着怎样的历史呢?
一般来说,春节到正月十五是最后的高潮,不过在宋朝,从正月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七为止,这个阶段都叫元宵节,正月十四夜也是在元宵节里的,那天就要喝亮眼汤。“除此之外,正月十四夜,平常人家还会在自家的各个角落里撒上乌梓,因为据中国民间传说,角落里倒一些乌梓,可让老鼠眼睛瞎掉,猫的眼睛更亮,把老鼠都吃完,这样就可以保护粮食不让老鼠吃掉。”乌梓其实是山上的一种野果,由于乌梓像“眼珠子”,意思就像多双眼睛盯着自家的粮仓不被老鼠侵害 。
说来说去,这十四夜是跟“亮眼”的确有蛮大关系的,喝上一碗亮眼汤,然后用雪亮的眼睛去欣赏元宵灯会,以美好的心情来迎接新的一年 。
四、试花灯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中国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元宵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就是元宵节一般要放在正月十四过,这里也有一个典故。
相传历史上有位知县,他的母亲是信佛的,正月十五要吃斋,但年羹本身是带荤的,于是这位知县就把元宵节的时间改到了正月十四,以避开斋戒日,因此元宵节提前了一天,相反的,中秋节就推后了一天。
五、食糟羹
元宵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正月为元月,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上元节”。
我国各地的上元节活动大同小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汤圆,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
六、送蛴蟆儿
“蛴蟆儿”是方言,也就是青蛙的意思。“送蛴蟆儿”活动也是传承了千年的独特少有民间风俗,每年的正月十四乡间都会举行盛大的“送蛴蟆儿”活动。天一黑,原本冷清的街巷一下子热闹起来,大人小孩会成群结队举着早就准备好了的“蛴蟆儿”灯笼,带着消灾祈福的心愿走出村庄,将“蛴蟆儿”灯笼插入田间、河滩,表示“送蛴蟆儿”。“送蛴蟆儿”的路上,大家伙还会边走边唱,“十四夜,送蛴蟆儿,蛴蟆儿公,蛴蟆儿婆,把你蛴蟆儿送下河。”“十四夜,送蛴蟆儿,送到你外婆那儿去吃酸醪糟。”“十四夜,月亮白,蛴蟆儿公,蛴蟆儿婆,我们湾头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