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项羽的十字路口
——《鸿门宴》系列评讲六
//行言 20201210
鸿门宴,就是项羽的十字路口。
公元前207年,随着秦王子婴的投降,大秦灭亡,自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秦未农民战争序幕至子婴投降,三年的时间,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之时,楚汉战争紧随秦朝灭亡而走入了那片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中原大地。“鸿门宴”,便是写在那段楚汉战争历史篇章的开端之言。今天,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鸿门宴”,清楚地知道“鸿门宴”可说是项羽人生事业成败的一个关键,一个重要节点,它即是楚汉战争的开端,但也预告了楚汉战争的结局,预告了项羽的悲剧。
项羽是高傲与自负的。他24岁随叔父项梁杀会稽太守殷通起兵反秦;26岁破襄城,拥立楚王,战定陶,受封鲁公,破强秦于巨鹿,称霸诸侯;27岁破章邯、杀子婴,分封十八诸侯,自立西楚霸王,都彭城;28岁以三万破汉兵六十五万于彭城。其一生大战无数,除垓下之战外鲜有败绩。
因为项羽本人勇武盖世,无人能敌,又加上麾下兵精将强,人才济济,坐拥九那,称霸诸侯,所以他崇武好战,不喜政治谋略,尤其是不喜阴谋诡计,一生以英雄自居,高度自信中又多有极度的自负,睥睨天下,气吞山河。这是他的优势,但也是他的悲剧之源。正如司马迁的评价:“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鸿门事件,曹无伤告密,无疑是更进一步激化了项羽对刘邦的不忍之心,令本就对刘邦先破关入咸阳行为有气的项羽更是愤怒,因为刘邦已触逆了项羽心中的王霸之忌,故有“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之命令。
但,当夜,项伯在劝阻中告知了刘邦在咸阳城“籍吏民,封府库而待”“秋毫毫不敢有所近”的情况后,对项伯提出的杀之“不义”,理应“善遇”的建议,项羽在说服中“许诺”,这说明,此时的项羽,对斩杀刘邦已有了很大的动摇,这个动摇主要是基于“道义”。
什么样的人会讲道义呢?君子可以,英雄亦是!
我不认为项羽是君子,但我也不否认项羽是英雄!
英雄做事都不屑宵小之为而重光明磊落、坦荡直率,勇武非凡的英雄则更是极度自负自信,不耻于阴谋诡计。如项羽这样的绝世武将,身负盖世武力,当然亦是绝对的自负自大自信,处处以英雄自居,所以“鸿门宴”上对亚父之为,项羽自有他的做法。
从项羽的角度来看,他也能明白项伯的忠心与亚父范增的赤诚,但他更以英雄豪杰的取向而倾向于“道义”之论,也即认同于项伯之为,但是必须要明白的是,项羽之不杀刘邦,绝不是如项伯那般的小我情思,可能也离不开一些其他的外在因素,比如其间刘邦的刻意低调与谦卑无疑是加重了脱险的筹码,但更多的原因当在于他项羽自身的内因,即他的极度自负、傲视群雄、目空一切的个性与心理。
项羽虽在范增的劝说与分析之下,也意识到刘邦的潜在危险,潜在威胁,但他却并未真的将其放在心上,事实上,天下间,当时还真没有能让项羽放在心上的人。项习的内心是极为轻视刘邦的,一方面项羽本人勇武盖世,身份尊贵,世代贵族,另一方面他手中又掌握着远远多于刘邦数倍的军队,麾下勇猛多智之战将无教,良臣谋士济济,这些表象下带来的意识决定了他的视角及思考都不会如范增那样高瞻远瞩、洞察入微。所以在项伯与范增两种截然对立的对待刘邦的问题上,项羽一直处于徘徊的边缘,既不阻止项伯也不阻止亚父。
对亚父指使项庄赛剑刺杀刘邦这一明显行为的默许,可以看出项羽心中对刘邦的那一丝杀机,然而,项羽内心中对刘邦的轻视,对自我的极端自信,对宵小行为的不屑,对英雄之道义的看重,又使他始终未能坚定下杀刘邦的决心,而正是这种摇摆不定才给了刘邦生的机会,也构成了刘邦集团转危为安,化被动为主动的关键。
所以在“鸿门宴”中,我们看到的是,面对犹豫不定的项羽,刘邦步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表现得极度恭谨又礼数周全,再加之那所谓的“道义”之理,最终成功地逃出了生天,以冒险赴会参宴获得了项羽的冰释前嫌,免除一场迫在眉睫的覆亡危机,这又何尝不是一一种胆识一份心胸!
我们可以想见的是,“鸿门宴”落幕,在范增大骂和痛惜中,项羽的不以为然,不为所动,这就是项羽的选择。
项羽,在“鸿门宴”上用他所谓的自大、自负,所谓的英雄之气所谓的道义,为自己书写了一份英雄的情怀和悲歌,踏在了他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个十字路口,有一条路通向自己人生成功、定鼎山河的丰功伟业,另一条路则通向兵败身亡、血染沙场的悲剧命运;一条路是康庄大道,一条路是莉棘遍地。
项羽,最终选择了后一条路!那是一条悲壮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