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到了高中以后,感觉学习语文非常的吃力,即使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刷题,成绩似乎也没有很大的起色,一直停留在刚入高中时的那点分数,于是很多孩子就会沮丧,进而认为即使学了,也不见成效,那干脆就放弃对语文的学习,让它自生自灭。
当然,如果想要考取一个一本院校的孩子,这点语文成绩肯定是要拖后腿的。
可是不放弃大量的题海,成绩也不见起色,也是一件令人悲观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根本原因在于,阅读,而且是从小到大的阅读习惯影响了孩子的后劲儿勃发。
一个孩子在语文学习上要想走得远,走的好,阅读是最大的手段。因此建议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让孩子爱上阅读,就是给孩子打开了走出室内、去看世界的门。
孩子最开始没有认识拼音的时候,他可以通过绘本上的画面,借助自己的想象,编织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他可以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其实在看、想、讲的过程中,他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如果孩子已经认识拼音,那更好,孩子可以借助拼音看懂越来越多的书籍,童话的、历史的、科学的、动物的等等。在孩子看的过程中,他的内心世界在不断地扩大、膨胀。而多样的化的阅读也会促使他潜意识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整合,就像武侠人物张无忌一样,不用担心体内集聚了多少内力,因为他为了生存,总会找到把内力理顺通畅的办法。而一旦实现了通畅,那他的功力就会无可限量。
孩子的阅读也一样,内心的丰富,会让他形成自己的心灵世界,直到裂变的一天,他就完全将知识融为自己所有。看着是看了一些书,事实是孩子学会了用已知去了解未知,再由未知去了解已知。他的世界在不断地变化,越来越大。
此刻,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而是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爱阅读,无形当中他的素养就会提高。
爱上阅读,并且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会对自己的阅读提出更高的要求。
读一本书,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把故事看懂,他会慢慢去思考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他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如果是自己的话又该怎么做?
在孩子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的时候,孩子的思维能力就在不断地提升。
而读了很多书之后,孩子自然而然地会依照一定的标准去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他会寻找一个自己能够掌控的切入点,将很多书进行一个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孩子的审美能力在提高。这就相当于一个修行到一定高度的武侠高手,他会懂得此时此刻修炼何种武功更加有助于让自己的内力稳中提升,而又不会走火入魔。
在孩子的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过程中,他的综合素养就会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爱上阅读,孩子就会慢慢领悟怎样阅读可以使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
孩子的阅读的过程中,他会慢慢地发现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书籍,因为条件的差异,最后自己汲取到的营养是不同的。
在和人闲谈的时候,随意瞄两眼;在等公交的时候,简单浏览一下;一些搞笑却无营养的书的快速阅读;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对知识的吸收。
孩子会在慢慢地阅读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的方法。无论是精读还是粗读,孩子就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最好的办法。
同时,爱上阅读,孩子就会找到与世界和解的手段,化解心中的困惑。
很多时候,孩子的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单纯,孩子们也会出现争执,甚至是打闹,还会有暴力。
只是作为大人,我们往往会以为这些都是小事,有时不免认为孩子是小题大做,亦或是因为忙,而无暇估计孩子的心理感受,没有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委屈和困惑。这个时候,孩子很容易走向各种极端。
而爱阅读的孩子,他会在书中找到与自己世界和解的方法,慢慢地让自己内心平和,学会处理自己遇到的困惑与委屈。
不如,面对同学的暴力,一些不怨惹事的家长总会劝自己的孩子忍让,可不知过度的忍让只会让那些孩子更变本加厉,认为自己的孩子胆小懦弱,而自己的孩子在不断地受气中变得更加的自卑,失去了抵抗地能力。
但是孩子通过阅读,就会了解即使如孔子这般伟大的人物,也会认为“以直抱怨”。如果一直无味的付出,唤不醒对方的良知,那就要换一种方式。
孩子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让自己可以坚强的方法,也会让自己找的可以和这个世界融洽共存的方式。
一个在阅读中让自己意识到做事做人、不卑不亢、坚持自己,坚守初心的孩子,他的人生是无坚不摧的,即使不能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也会做一个内心平和、不懈追求的人。
总之,孩子在不断地阅读当中,会慢慢积蓄很多的力量和知识,也才会实现之后的厚积薄发的可能,更会让孩子在天地间无惧无畏地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