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游历本指传统士大夫外出寻师求学、加强历练的文化活动,原不分国内国外。近代以来,随着“师夷长技”思想的传播与国家局势的日益危殆,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知识分子寻求救国道路的主要途径。游学、游历渐被理解为出国学习的教育过程,游学是入外国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学习,游历则是对国外情形进行考察。
清末政府除派遣学生出国学习外,还制定并大力推行官员的游历游学制度。
清末官员出洋学习之背景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对外交涉中逐渐产生认识、了解“夷情”的主观诉求。
1866年2月20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称:“自各国换约以来,洋人往来中国,于各省一切情形,日臻熟悉。而外国情形,中国未能周知。于办理交涉事件,终虞隔膜。臣等久拟奏请派员前往各国,探其利弊,以期稍识端倪,藉资筹计。”时值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请假回国,便请派曾任山西襄陵县知县斌椿,携子率同文馆学生随赫德赴欧游历,遂有近代中国官员首次出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