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翰林衷冀保-18

游学、游历本指传统士大夫外出寻师求学、加强历练的文化活动,原不分国内国外。近代以来,随着“师夷长技”思想的传播与国家局势的日益危殆,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知识分子寻求救国道路的主要途径。游学、游历渐被理解为出国学习的教育过程,游学是入外国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学习,游历则是对国外情形进行考察。

清末政府除派遣学生出国学习外,还制定并大力推行官员的游历游学制度。

清末官员出洋学习之背景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对外交涉中逐渐产生认识、了解“夷情”的主观诉求。

1866年2月20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称:“自各国换约以来,洋人往来中国,于各省一切情形,日臻熟悉。而外国情形,中国未能周知。于办理交涉事件,终虞隔膜。臣等久拟奏请派员前往各国,探其利弊,以期稍识端倪,藉资筹计。”时值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请假回国,便请派曾任山西襄陵县知县斌椿,携子率同文馆学生随赫德赴欧游历,遂有近代中国官员首次出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清末光绪年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对外交流加多,提高统治阶层的素质成为晚清政府因应变局的众多举措之一。 当时的学界...
    海外敦煌阅读 250评论 0 26
  • 第1章崩溃前的改良 ◎《辛丑条约》国耻 ◎洋务派要求改革 ◎五大臣出洋考察立宪 ◎废科举兴办新学堂 ◎鲁迅、胡适接...
    吴佳音2024阅读 286评论 0 3
  • 我对身为清末翰林的曾外祖父为什么会去日本留学,学习政法,非常感兴趣,因为我当年考大学的第一志愿是华东政法,一心想成...
    海外敦煌阅读 300评论 0 26
  • 光绪年末期,为培养更多新式官员,储备人才,朝廷鼓励留学,一开始以公费,要求必须通过考试,也鼓励翰林学士出国留学。 ...
    海外敦煌阅读 260评论 0 24
  • 清朝 清初翰林之职最初属于内三院,顺治之后沿袭明制,设翰林院。由于清朝统治者为满人,在官制上采取了均衡满汉的方略。...
    海外敦煌阅读 379评论 1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