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清初翰林之职最初属于内三院,顺治之后沿袭明制,设翰林院。由于清朝统治者为满人,在官制上采取了均衡满汉的方略。设掌院学士二人,满、汉各一人;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修撰、编修、典簿、检讨、待诏、庶吉士等。
侍读学士以下每四到五年需进行一次大考,没有通过考试的要被除名翰林,因此有“翰林怕大考”之传说。这时的翰林院与明时一样,地位清显,但并不参与机密大事,主要职务是修史编书、掌文词翰墨、充当皇子师傅、科举考官等等。同样承袭了明代的是,翰林院无实际权力,但被视为储才之所,重臣宰辅大都从翰林院出身,至道光咸丰年间,点翰林成为了仕途捷径。从编修、检讨做起,十年可做到侍郎。
直至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朝廷正式废除科举制度,翰林制度也随之消失。
外班翰林出现在清朝,指的是为保持翰林中满人和蒙人的比例而经皇帝特准,从科甲出身的满蒙官员中直接招取的翰林。由于非经正途而入,被戏称为“斗字翰林”,表示才学不够之意。但满蒙翰林并非全是靠此途径入馆,凭真才实学入翰林者亦众多,还出现了一家数代翰林的满蒙翰林世家。外班翰林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满蒙两大民族敦儒重学的风气。
洋翰林指清末洋务运动兴起后归国的留学生。19世纪末清廷批准派遣中国幼童到外国留学,由容闳、陈兰彬监督。之后留洋学生逐渐增多,清廷对留洋归来的学生按文凭赐予进士出身或授官职,因此也被称为“洋进士”、“洋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