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翰林衷冀保-11

清朝

清初翰林之职最初属于内三院,顺治之后沿袭明制,设翰林院。由于清朝统治者为满人,在官制上采取了均衡满汉的方略。设掌院学士二人,满、汉各一人;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修撰、编修、典簿、检讨、待诏、庶吉士等。

侍读学士以下每四到五年需进行一次大考,没有通过考试的要被除名翰林,因此有“翰林怕大考”之传说。这时的翰林院与明时一样,地位清显,但并不参与机密大事,主要职务是修史编书、掌文词翰墨、充当皇子师傅、科举考官等等。同样承袭了明代的是,翰林院无实际权力,但被视为储才之所,重臣宰辅大都从翰林院出身,至道光咸丰年间,点翰林成为了仕途捷径。从编修、检讨做起,十年可做到侍郎。

直至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朝廷正式废除科举制度,翰林制度也随之消失。

外班翰林出现在清朝,指的是为保持翰林中满人和蒙人的比例而经皇帝特准,从科甲出身的满蒙官员中直接招取的翰林。由于非经正途而入,被戏称为“斗字翰林”,表示才学不够之意。但满蒙翰林并非全是靠此途径入馆,凭真才实学入翰林者亦众多,还出现了一家数代翰林的满蒙翰林世家。外班翰林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满蒙两大民族敦儒重学的风气。

洋翰林指清末洋务运动兴起后归国的留学生。19世纪末清廷批准派遣中国幼童到外国留学,由容闳、陈兰彬监督。之后留洋学生逐渐增多,清廷对留洋归来的学生按文凭赐予进士出身或授官职,因此也被称为“洋进士”、“洋翰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金朝 置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掌草诏等事,地位较辽朝要高,与北宋相仿。 元朝 设翰林兼国史院及蒙...
    海外敦煌阅读 264评论 0 27
  • 辽代分南北面官,北面官系统设有大林牙院,“掌文翰之事”,林牙即文士,大林牙院官员有北面都林牙、北面林牙承旨、左林牙...
    海外敦煌阅读 316评论 0 33
  • 我对身为清末翰林的曾外祖父为什么会去日本留学,学习政法,非常感兴趣,因为我当年考大学的第一志愿是华东政法,一心想成...
    海外敦煌阅读 300评论 0 26
  • 翰林名称的由来 翰林即文翰(文章)之林,所以又称文苑。翰林一词最早可以在汉代杨雄的《长杨赋》中看到。由于汉代文学侍...
    海外敦煌阅读 310评论 0 27
  • 最近几年在简书里写文章,又搜集资料,我的好朋友顾小弟总是积极地帮我寻找资料,越来越多的资料积累和发现,让我觉得曾外...
    海外敦煌阅读 288评论 0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