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很想看看一些国产的空战影片,于是就百度,看了《长空比翼》和《青云曲》两个片子。觉得很有意思,看得出来,导演是用相似的手法、相同的矛盾关系,颇有韵味地分别表达了矛盾的两个方面的主次性,是完全可以更换的。
《长空比翼》是讲述抗美援朝中我志愿军空军与美军的交战,而《青云曲》则是我空军在台湾海峡我沿海与国民党空军的交战。
两个影片的矛盾关系都是相同的:影片中担任僚机的都是年轻的没有战场经验的新飞行员,担任长机的是有丰富战斗经验的飞行员。都是通过一对长机和僚机之间由配合不好的矛盾关系到配合默契的过程来体现我空军战斗员的成长过程,成长的经历都是先开始重视技术到后重视思想的过程。
两对矛盾正反各不相同:《长空比翼》中的正方是长机、反方是僚机。一开始长机僚机都没有配合好,没有完成任务,而且飞机都有被敌机的机枪扫中,但都没有击中要害,得以安全返还。《长空比翼》中是长机被击中,因为年轻的新飞行员认为只要打把敌机干下来,谁都可以打,凭什么非要长机打,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以为有战机就去追敌机,其实是中了敌人的圈套,他远离了长机,使得长机被敌机咬住射中。《青云曲》的正方是僚机、反方是长机。年轻的僚机飞行员发现他的右侧前方的敌机,认为他更有利于攻击敌机,请求攻击。而担任长机的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空战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而且又是他的教官,不同意僚机攻击,让僚机掩护,由自己作为长机去攻击。这样一来长机往僚机前方绕弯过去才能攻击敌机,僚机又必须跟紧长机进行绕弯,结果反被敌机绕到其侧咬住射中了一串子弹。
矛盾的统一过程是由军事战术的分歧到军事思想的统一过程。影片的军事思想无疑都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思想层面的统一才达到了问题的解决。《长空比翼》中,年轻的新飞行员认为只要是打敌机,什么长机、僚机,谁都可以打,结果自己中了敌机的引诱,远离长机,长机暴露给敌机而中弹。通过深刻的思想总结,才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如果都自由散漫,就没有办法与敌人打仗。《青云曲》却是相反,担任僚机的年轻飞行员和抗美援朝战斗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的配合两次都没有战果,而且僚机还被敌人扫中了一梭子,经过僚机飞行员的大胆提看法,经过多次的深刻反省和总结,原来问题是出在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的保守思想上,一成不变地认为攻击敌机的必须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长机的事情,僚机只能配合和瞭望、保护长机,影片通过解放思想、总结战术,最后是从毛泽东军事思想上得到了圆满的认同,这个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战争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不能按一成不变的规矩来框定,必须灵活机动,以达到消灭敌人的最佳效果为指导原则(原话忽略)。
我之所以想看老片子,是因为老片子都是非常重视思想的成长过程的,而不纯粹是播放军事题材、战役本身的过程。
非常有意思的是,两个影片矛盾的反方其实都有个共同的出发点,不管是有有意还是无意,思想深处都有个人英雄主义作祟。《长空比翼》中的新飞行员尽管不承认个人英雄主义,但是他内心想报仇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认为自己发现敌人就应该打敌机,这导致了客观上的置集体利益和团队精神的不顾的单独行动。而《青云曲》中,反方是抗美援朝战斗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又是教官,影片中讲的是下团队,就是老资格功臣上到一线,上战场,从一开始觉得配合他的僚机是没有经验的学生,对于这种安排就有种不以为然,内心颇有些失望的味道在内。失望什么呢?失望的自然是可能会失去他建功的机会。他的思想再保守,也不可能认为只有长机才能攻击敌机,僚机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先于长机攻击敌机吧?正是他的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使得他表达的出来的思想变得是保守了,最后成了所有人的攻击对象。他的个人英雄主义,也让他不能以一个教官的身份来好好地引导和带领这个对他非常崇拜和尊重的曾经的学生通过战场来更快地成熟起来,自己反而成了被教育的对象了。这让他心里何以为堪?但是毕竟都是共产党员,最终都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一旦放下姿态,面对现实、问题本身,就一切都好了。尽管影片中都没有触及人性内心深处,而是放大到了仅仅是都问题不同的角度的认识来叙述,但是面子有时候的确会让人走进一个死胡同,现实和历史上这种事情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