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年少时,就把文天祥当作偶像,立志要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多年后他终于做到了。
而让于谦成名的事,竟然是骂人。
朱祁镇亲征平定朱高煦叛乱后,面对出城投降的朱高煦,指了随行御史于谦出来历数他的罪状(说通俗点就是骂人)。
于谦袖子一撸,向前一步,骂得是字正腔圆,有条有理,无数犀利的言辞,犹如一把把看不见的尖刀扎向朱高煦,直把他骂得“伏地颤栗”。
“他骂人的样子真是太帅了!”深厚的骂功,把于谦送上了青云之路。
1430年,明宣宗任命32岁的于谦为兵部右侍郎(正三品,今天的副部级),并派他巡抚山西、河南等地。
于谦年纪轻轻就成为政坛新星,除了皇帝朱祁镇的赏识,还有“三杨”对他的栽培和重用。
于谦被朱祁镇下放,在山西、河南一带一巡就是十九年。期间他工作认真,诚恳清廉,累积了很高的威望,得到了百姓的尊重。
但就在1441年,于谦却被王振关了起来。于谦并没有犯任何错,问题是太监王振天性贪婪,而他于谦却十分清廉。
所以,一直看于谦不顺眼的王振,找了个借口想整治于谦。
在牢里,于谦大骂王振,骂出来的话不用想都知道很难听,直骂得王振起了杀心。
然而,让这位死太监没有想到的是,于谦的声望实在太高,一旦杀了这个人,其后果不是他一个太监能够承担的。
最后,王振无奈退让,释放了于谦。
1448年,于谦官复原职,回京担任兵部伺郎。王振对此沉默是金,不敢多言。
于谦回来得真的很是时候,一年之后,他将会挑起巨大的重担。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受王振撺掇亲征瓦剌,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
这次惨败,明朝损失二十万大军,和无数随行的文官武将,最为精锐的三大营也毁于一旦。还有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铉、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鼐、张益等五十余人被杀。
这些人,可都是明朝数十年沉淀,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人才。
很明显,京城防卫已经极度空虚,所剩老弱残兵不到十万人,而且士气低落,简直不堪一击。
朝臣们拥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摄政王暂理朝政,接着就分为主站和主逃两派,大多数人主张南迁。
关键时刻,代理兵部尚书的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坚决主战。朱祁钰被说服,顺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
于谦调集山东、河南、南京、浙江等地军队赶往通州,带上当地囤积的粮食向北京聚集,一个动作,解决了兵力和粮草问题。
在于谦紧急布防的时候,也先难得的十分配合,给足了时间。
原因是,也先把皇帝朱祁镇当成了一张无限额提钱卡,屡次让大明交赎金却不放人。
大明如果要摆脱这种束缚,最好的办法就是另立新君,让朱祁镇报废。
这个方法大家都知道,但要说出口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这时又是于谦当了出头鸟,首个提议另立新君。
此刻的于谦,早已把小我置之度外,完全站在国家层面考虑,把喊出了大多数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另立新君!
于是,朱祁钰登上帝位,年号景泰。这样一来,朱祁镇就成了太上皇,大明不再买也先的账。
也先见敲诈勒索不行,便以朱祁镇为筹码 要挟各地城池守军开门。可是一连试了多处地方,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这时,也先终于失去耐心,决定绕道紫荆关进攻北京。
而在于谦的有序调度之下,北京已经集聚二十万大军,粮草充足,就等也先到来。
硬刚的时刻到了!于谦分配好各城门守军,下令出城迎战,并关闭城门,决定背水一战。
北京城正北面的德胜门最为重要,也是也先最有机会攻击的目标,于谦决定亲自镇守。
由于事先做足了准备,预判了也先的行动,虽然打得艰苦,但北京保卫战还是取得了胜利。
是于谦聚拢了一盘散沙的北京,以必胜的信念支撑着这场战役,保住了大明半壁江山。战后,于谦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1450年,也先求和,并表示愿意释放明英宗。
只是,明朝这边却不怎么高兴,最不希望他回来的,首选现任皇帝朱祁钰。
朱祁镇回来后,开始了一系列复位操作。
1457年,朱祁镇成功夺回了帝位,转头就以谋反的罪名抄了于谦家,于谦被处死,家属充军边境。
于谦为官清廉,有着铮铮铁骨,一切行事都以国家为重,却因此卷入朱家人的私怨之争,悲壮收场。
也许他每做一件事之前,都预判了自己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