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石(作业13)

读《七年就是一辈子》有感

我们的大脑里都有各自的操作系统,它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地、持续地升级。

作者笑来老师说:我们的操作系统主要由两个紧密相关的部分构成,就是概念及其相关方法论。

概念是一切知识架构的基石。

文章中作者笑来老师讲了一段个人经历:

在他上初一的时候,他妈妈通过几分钟的时间教会了他如何阅读教科书的方法,瞬间使他开窍,同时操作系统瞬间升级了。
他妈妈说:这么厚厚一本书,其实就那么几个概念;讲一个概念就要花费一个章节的篇幅,从结构上来看,其实讲的都一样,无非是一个接一个的概念,要说清楚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和别的概念有什么不同;然后就是与它相关的方法论,比如,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怎样使用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是错误的,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什么…… 这些都弄明白了,一个概念就算是学透了,这些概念都弄明白了,这本书算是看懂了,就这么简单。

当他学会了这个方法论后,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领回来的教材,他第一件事儿不是像我们先包书皮,而是把每一章的重要概念都抄一遍,随后直接死记硬背的一个一个概念的输入到脑子里。

这些概念是否完全理解并不重要。因为那些将要通过学习、理解、应用、练习等手段消化吸收的概念早已经一字不差地输入到脑子里,所以可以随时调用,而对于没有死记硬背或没有预习过的同学却不一定能随时调用 。

如果之前完全没有过死记硬背,那些概念在脑子里就根本不存在,那么在走神的时候,即便有人在身边提到那个概念,大脑也全然不会有所反应。

当我读完后瞬间我的操作系统也得到了升级。

以下是我平时看书的不良习惯与方法:

1、一旦遇到厚的书,不管是多么好的书,肯定不会去看它,因为一直没有看书的习惯,本来就怕看书,更不要说厚的了,简直就是催眠。

2、拿起书目录肯定不会去详细的读,就直接进入到正文第一章开始。

3、看书不专心,遇到不明白的概念没有一一去求解而直接跳过。

这些不良的习惯,直接影响了我看书对概念不清,导致看完一本书输入的效果极差。

只有我们的操作系统里 ,描述正确的、理解完整的概念和方法论越多,我们理解新概念、新方法论的速度越快。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很多人其实从未学会过如何学习 , 绝大多数甚至从来没有意识到概念的重要性,这真的很可怕。还好,这么简单的事情瞬间就能学会,什么时候开始都来得及,起码学会了还可以教育下一代,尽量不让他们吃那么大的亏。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