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悲伤的事情总会发生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避免不了悲伤,父母需要让孩子尽早认识到这一点。
孩子越早认识到悲伤的事情总会发生,就能越早的在潜意识里做好防范,这样不论发生什么都不至于对孩子造成太大的打击。
2、大胆去做,可以少点遗憾
有些时候,有些事,就需要大胆一些,尤其是面对挫折,如果只是一味的逃避,那么挫折便会加倍,如果勇敢大胆的去面对,就有解决困难的可能,就可以少点遗憾。
选自武志红老师心理课
斯托茨还认为,挫折商有四个因素:控制、归因、延伸和耐力
一.控制
所谓控制,就是说你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局势。斯托茨认为,一个人的控制能力,来自于他的控制感---“我感觉到我能控制局势。”
一个人的控制感越高,挫折商就越高,控制感越低,挫折商就越低,控制感和挫折商成正相关。
控制感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形成一个牢固的自我。用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的术语来讲,这是“内聚性的自我”。当一个人有了内聚性的牢固自我后,遭遇挫败时,他能做到对事不对人,承认这件事我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我这个人不好。
二.归因
当挫折发生了,我们要分析挫折发生的原因,这就是归因。
低挫折商的人,倾向于消极归因。要么他们是外部归因,将挫折归因为他人、环境等外部因素,认为自己没有一点责任;要么他们是消极自我归因,认为自己应该为挫折负责。
相反,高挫折商的人容易内归因,首先会主动承担责任,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应该为挫折负责。同时,他们会进行积极归因,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
斯托茨概括说,高挫折商的人会有积极负责感,认为应该为改善这一局面而负责。
高挫折商的人他们真的是在做归因,也就是在理性地寻找原因,而且会很好地安抚自己。低挫折商的人无论是做外归因还是内归因,他们真正做的实际上是“归罪”,就是要找出把事情搞砸了的那个“罪人”。
归因的逻辑是,找出导致挫折的原因,就可以改善它;归罪的逻辑是,找出那个发出敌意的罪人,并且消灭他。所以可以说,归因意味着在抱持和容纳的空间中,去找到错误,然后改进它;而归罪意味着,要把“罪人”消灭掉。
因此会看到一个关键区别:高挫折商的人一方面归因,并动手去改善,但他们既不严厉攻击自己,也不严厉攻击其他责任方;低挫折商的人,要么严厉攻击别人,要么严厉攻击自己,却会忽略改进的努力。
就此推荐一本叫做《自控力》的书,这本书讲了一个关键点,自控力高的人,挫败发生后,归因但不归罪,并且会安抚自己,然后重新上路;自控力低的人,挫败发生后,容易自我攻击,却没意识到,这个时候,他最需要的是寻找安抚。
三.延伸
所谓“延伸”,就是你是否会自动将一个挫折的挫败感延伸到其他方面。
高挫折商的人,是低延伸,他们会将挫折的恶果控制在特定范围之内,也就是挫折发生的所在范畴里,他们知道一个挫折事件只是一个挫折事件。
相反,低挫折商的人,是高延伸,他们遇到一个挫折事件,很容易会产生“天塌下来了”的感觉,从而觉得一切都糟透了。这样一来,挫折感就像瘟疫一样延伸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让他们因为一个挫折而否定自己的一切。
美国职业培训大师保罗·斯托茨认为,延伸是低挫折商的根本。低挫折商的人,他们不仅没有办法超越挫折,还会让挫折感泛化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最终搞得一塌糊涂。相反,高挫折商的人,会将挫折感严格控制在特定的挫折事件上,不让它对自己的其他方面产生大的影响,接着去超越挫折。
一位网友的故事是这样的:
小时候家里破产,一向养尊处优的妈妈,开了一家早餐店,冬天起早生火时火烧到了脸,真是祸不单行,而妈妈内心仍然是坚定的,她总是在太阳下山后去买菜,说天黑了就吓不到别人,所幸最后伤好了。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妈妈也总会说,她一定有办法,所以我很小就知道,内心强大与否,与财富无关。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挫折商高的人,即便灾难连连,也能看到生命中积极的部分,而没有被因灾难产生的挫败感给击垮。
但是很多父母是相反的,他们不仅不能控制延伸,相反,他们就是制造延伸的源头。例如有一位妈妈,发现儿子数学成绩不好,就给儿子报了一个数学补习班。儿子很累,有一天和妈妈商量说,他可不可以不上数学补习班。这位妈妈说可以,不过,数学上丢的分数,你要在你擅长的物理和化学上补回来。
听到这,武老师对这位妈妈说,我推测你儿子的物理和化学成绩后来也下滑了。她吃了一惊说,的确是,也没他怎么知道的?
武老师继续问这个妈妈,你的这种手法,有没有涉及到儿子的所有科目?她想了想说是。听她这么一说,武老师接着说,他还可以预料,她儿子所有科目的成绩都会变差。这又被武老师说中了。
这位妈妈的做法,实际上是在要挟孩子,把一件事情上的冲突和挫败,延伸到了其他领域,最终制造了严重的污染。
补充一下,英文 Reach 这个单词,翻译成“延伸”很直观,但也许更准确的翻译是“污染”。
四.耐力(Endurance)
斯托茨认为,耐力是挫折商最重要的因素,在计算挫折商时,他给出的公式是:
挫折商=控制+归因+延伸+两倍的耐力
CORE=C+O+R+2E
其中耐力的因素占了两份,可见他对耐力的重视。
斯托茨认为,高耐力是高挫折商的最明显特征,“把逆境以及导致逆境的原因看成是暂时的,这种态度将使你的精力更加旺盛,更善于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也增加了采取行动的可能。”
不过,斯托茨所说的耐力,并不是像老黄牛一样的瞎忍受。他说,有些人因为怕得罪别人,所以习惯了忍受,这种忍耐力并不是他所说的耐力。他认为,高挫折商的耐力,是富有智慧的忍耐,是建立在洞察力、希望和乐观主义之上的。
关于耐力,武老师最喜欢讲的例子是袁绍和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
无论在《三国演义》的描绘中,还是在《三国志》的历史记载中,自从官渡之战开始后,袁绍好像没有一个关键决定是对的,不断出昏招,最终一败涂地。相反,曹操却不断能做出好的决定。
不过,曹操也有耐力损耗殆尽的时候,因为粮草匮乏和战力损耗大,曹操一度想率大军从官渡退回许昌。这时他的两位大军师荀彧和郭嘉,都出来阻止他,并向曹操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分析,凭智慧增加了曹操的耐力,最终迎来了胜利。
特别是郭嘉,对曹操讲了“十胜十败论”,意思是虽然表面上袁绍强大而曹操方弱小,但其实曹主公你这边有十个优点,而袁绍方有十个缺点,这些分析非常地道,让忧虑中的曹操立即有了很大的信心。
这就是耐力与智慧的力量。那你可能会问了,袁绍一方也有田丰和沮授这些出色的军师,也给袁绍提供了正确的分析和建议,可袁绍都没有采纳。这是为什么?
这就涉及到曹操和袁绍的一个关键区别,也是十胜十败论中的一个关键,就是袁绍喜欢听满足自己自恋的谗言,而曹操却能接受不同的意见。那为什么袁绍和曹操有这种区别,我们用心理学术语来解析一下。
在我看来,他们两人的关键区别在于,曹操有一个强大的内聚性自我,而袁绍没有。这就导致在高压之下,曹操的自我还是完整的、坚韧的,相反,袁绍的自我就处于濒临瓦解状态。这个时候,袁绍最需要的是听到一些能增强他自恋的好消息,这样可以保证他的自我不走向瓦解。
以前在和公孙瓒等人对抗时,袁绍表现得非常勇猛英明,因为和公孙瓒这样级别的人对抗,袁绍虽然几度陷入局势的被动,但他承受的压力,可能远远没有和曹操这样一等一的枭雄对抗带来的压力大。
可以说,在和公孙瓒对抗时,袁绍的自我还有腾挪的空间,于是能够接受真实不利的信息,然后做出正确决定,最终走向胜利。但和曹操对抗时,他的内在空间被焦虑充满了,这个时候,他就不能再接受不利的信息了。结果就是,谋士们给他的建议里,只有增进他自恋的,才被他接受;而损害他自恋的,都被他拒绝。
荀彧和郭嘉本是袁绍的谋士,当他们清醒地看到袁绍的人格缺点后,都义无反顾地离开他,投奔了曹操。
我们总讲格局,格局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所构成的内在空间。一个有着坚韧的内聚性自我的人,才能承受巨大压力,如果这个人同时还有开放的心态,能和事物本质建立连接的话,那就更难得了。
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挫折商是一个很好的概念,而他提炼出的关于挫折商的四个因素:控制、归因、延伸和耐力,也非常有说服力。不过我认为,挫折商的内核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成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