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服装搭配的余温还在继续发热,老师和伙伴们对我一致评价就是:“太在意外界看法,都在鼓励我要相信自己内心感受”。
这是目前我的呈现,那缘由来自哪里?我也说不清,在凌晨醒了一下脑子里浮现了几个画面似乎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第一:我小时候最大的优点和标签就是乖。这个词目前还能在我妈给别人提起我的时候听到。乖意味着什么?不给家长添麻烦,家长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不反驳,照做。
但是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喜好和意见的,如果一个人极乖,肯定内心是波涛汹涌,表面是波澜不惊。
这在若干年后我在李辛老师的沙龙上,他并不了解我背景的前提下淡淡地说了句:“你是一个没有青春期的人,所以接下来需要多和年轻人呆在一起对你更滋养一点。”这句话像一把利剑一样挑开了我早已忘记的伤口,并没有痊愈而我早已忘记。
第二:不允许自己犯错。老妈老爸对我是极致的爱,不让干半点家务。等后来自己倒水或者干别的时候,总听见旁边说:“你看,你看,快撒了吧,你这样会撒…好,接下来就是果真撒了,然后一顿大声的训斥,就好像预料中一样,经常还听到:“你能干个啥?啥也干不成。”
或者是觉得好玩可能把别人送的假叶子撕了下呀;再或者是学别人坐到台阶上没有坐板凳上呀,都会遭到巴掌,因为做错了,但以当时的我理解不了是哪里错,为什么挨打,不知道。
第三:不允许臭美。印象中我好像在五岁的时候就要化妆品,极度爱美,但老妈一句座右铭是:“会打扮十七八,不会打扮尿娃娃”。于是我小时候就是穿堂姐剩下的衣服,要不然就是过年的新衣服也是老妈觉得性价比高就买哪一件,她不会管我自己的喜好。而且从小我和老妈的审美就有极大的不同,她看上的绝对是我最不喜欢的,但经常一句话就会怼到我:“有本事长大自己赚钱买”。估计我是最希望长大的小孩。
于是,我就变成了那个爱学习,不会出去玩耍,搞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真的喜欢,什么出于老妈喜欢的讨好性人格,还有凡事必要问。
这些慢慢让我养成了畏手畏脚,因为一旦试错就意味着痛苦,受批评,打击,久了,干脆留在舒适区,再久了,就搞不清楚什么是真的自己选择,还是被寄予希望的选择。
以上作为一个成年人控诉父母不太体面哈,我不是说论对错,而是透过这些去看曾经的自己,对未来有没有什么好的启发,如果有跟我相似的经历,也可以做个借鉴:
我在体制内六年,但这路一直都不是我内心想走的,在里面跌跌撞撞,就像穿了件不是自己的衣服一样,怎么都不舒服。不乖也慢慢凸显出来,总是在职业路上出幺蛾子,用老妈的话说没定性。
到了15年开始学职业规划咨询,学心灵成长的课程,也慢慢在化解对自己的评判,不是没定性而是没找到愿意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但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是成长的过程。
见过很多跳槽多最后迷失方向的,或者大学刚毕业不知道路在何方的,想让咨询师最快找到途径,那我也说一下,咨询师其实还是帮你更好的了解自己,未来的路还是靠自己走,有时候迷茫是因为见的还是太少,在一群不喜欢的圈子里确实无法找到喜欢的,那就跨越圈子,别怕试错,当然有了咨询师的咨询指引会更有底气和方向,如果没有自己摸索当然也可以;
就像服装搭配一样,有了底层逻辑,就自然会避开雷区,在适合的路上提高审美,如果没学,经常买买买,肯定也会总结出自己的经验。
第二:我的拖延症也及其严重,任何事情不拖到最后时刻绝对不做,即使做了也是敷衍了事,以最快的速度做完。
但这次学完搭配,我没有像以往一样不总结,第一时间在车上进行了总结,回家又重新梳理了笔记,又在没有好好打听发型师手艺的前提下改变造型,这些都不是老师要求的,都是在极大的内驱下完成的动作。以后我不会再说自己拖延,如果有那一定是那件事情要么没兴趣,要么内心认为完成很难。
找到内驱力,是让车子启动的前提,这个无关乎于工作,恋爱,购物,爱好,但凡是你内心真的想做就去做,只有这样卓越齿轮才会开启。
第三:满足自己,爱满自溢。当一个人真的很饱的时候给出去的东西才是内心真正想给的,带着爱的。而如果自己很饿,出于同情、道德、规定、面子等等都是匮乏,时间久了自己也会干枯,就会表现出来极度索取。
所以很多父母特别怕小时候把孩子惯坏了,总是延迟满足或者欠一点,那就是挖一个坑,孩子在后期要么在那里摔跤要么总往里填。
人成长过程中肯定会犯错,但并不是说只有犯错才会成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所谓的错与对,你选择了一种方式,就意味着放弃另一种方式,不同的体验,没有好坏全在个人感受。
这就是成长后收获的礼物-接纳、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