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之间的战斗,大多数时候朋友圈都是导火线,一点星星之火,足以烧毁一段友谊。
一个赞,一句评语,一段文案。
都极有可能成为检验友谊的试金石。
“我发的朋友圈你没有给我点赞。”
“我们的合照你只p了自己。”
“你过得生活凭什么比我好。”
有人感叹说:
“我们的友谊始于初见,知于时间,葬于朋友圈”。
在我看来,朋友圈似一座围城,筑起高高的堡垒,生生将友谊拦截在城内和城外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前阵子和舍友茜茜聊天,她说从前最好的朋友也渐离渐远。
她们从小就认识,然而自从开启了朋友圈,她们的感情就像被注水似的,越来越淡。
其实,茜茜跟我说没有朋友圈的日子她们也可以像两只小鸟叽叽喳喳说着对方才懂的话语。
可是在朋友圈火起来的那段时间,她那好朋友就蜷缩在了在朋友圈一方的小世界里。
茜茜也曾找她一起出来玩,从前手挽手的两个人现在只剩一个人在一边拍拍拍,一个人站在旁边尬笑。
之后,好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秀食物秀闺蜜情,却拿茜茜做了绿叶,衬得她成了一朵鲜花。
茜茜牵强地笑了笑,淡出了她的朋友圈。
她却来问:“嘿,你怎么不赞我啊?”
茜茜无话可说,再也没有联系过她。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觉得送朋友圈就是拿来各种秀的,究竟朋友圈是为己悦而敞,还是为悦己者而开呢?
我们来看一个名词叫“信息茧房”,通俗来讲就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习惯被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你的朋友圈是这似监狱般的“茧房”。
不见阳光却充满伪装的小世界。
友谊怎能在没有黑暗的地方开出繁盛的花呢?
现在的交朋友太简单了,你的朋友圈吸引住我了,我们便是好朋友,可这样的友谊往往容易褪色或消弭,真正友谊的是隐匿于生活中的细水长流。
友谊不需要你给我点赞,p图,精美的文案装饰,需要的是时间的沉淀,需要的是两个人的共同经营才会开花。
其实海绵宝宝和派大星的友谊,我羡慕了好久。
派大星:“嗨,海绵宝宝,我们去抓水母吧”
海绵宝宝:“对不起,今天不行,我要上学”
派大星:“如果你去上学的话,我今天该干点什么?”
海绵宝宝:“我不知道啊,一般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些什么啊?”
派大星:“等你回来”。
海绵宝宝:派大星,你为什么叫派大星?
派大星:“因为我是上帝派来保护你的大星星。”
面对海绵宝宝的离去,他会哭着说:
“知识不能代替友谊,比起失去你,我宁愿做个白痴。”
派大星,虽然很傻,但是很真。
反观现今,又有多少人能够跟一个“海星”坐在一起吹一下午的泡泡,或是拿着捕网到水母田里抓水母呢?
虽然这一段纯粹的友谊里,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没有朋友圈的点赞,没有朋友圈的互动,却活成了许多人心中所憧憬的样子。
有人说那是动画,却非现实,但在过去,没有微信探探,更加没有朋友圈。只书信的一来一往间,感情逐渐深厚。
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邮件都很慢,一个问候,要等上好几天,但即使相隔千里,你仍知我,我仍知你。
如今明明面对面却仍隔着手机这堵墙,带上面具,靠着朋友圈联系,你不懂我,我也不懂你。
有人说:
“高山流水,免不了曲终人散”。
愈活在朋友圈背后愈觉得我们都在流浪。
流的是血,浪的是心,却又不愿意承认孤独,孤傲成性,独自漂泊。
而一段真正合拍的感情,还是要花时间,花精力去了解、去发现、去靠近。
如果你想好好经营一段友情,就不能只看朋友圈就对一个人下结论,而是需要两个人从零开始,一步一步的了解彼此。
朋友圈并不是一个人全部的生活,有些时候那颗诚挚的心,热情的态度,暖暖的善意,都是朋友圈所了解不到的。
村上春树所说: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也许迷失在朋友圈的人,在重新一起聊天,逛街,看电影后,会再次发现无论从喜好还是内心想法都和你很契合。
两个人一起相处,不一定需要朋友圈潜规则的点赞,不需要一条赞美评论,在相处的过程中,只一个眼神,她自然会懂你。
所以,如果可以,不要让朋友圈成为友谊的试金石,去重新认识对方,从一封久违的书信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