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课带来的思考

上周四,因为锦宝半夜发烧,临时让“此间少年”老师上课。他欣然接受,可结果并非欣然。上午我去安排上课内容,五班学生大声吆喝:“早读都上成历史了,得还语文课,还语文课——”“此间少年”老师正站在讲桌前,他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脸憋得通红,幸好他的脸本来就有些惨白。我摆摆手止住学生的吵闹。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

无独有偶,我跟芳老师搭班上课,一节语文,一节英语,暂不说这样排课很不合理,只说学生背英语单词,真是枯燥死了。学生在英语课上极度压抑,到了语文课上就开心放肆,我“骂”他们,是不是看老沈是块红薯来欺负我,学生群起而曰:“不是,就是喜欢语文课有意思。”

需要背诵的科目比较多,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甚至数学也分了早读来背诵,初中的老师好多不讲方法,只讲结果——背会,背熟,背不会,罚抄多少遍,不抄,罚钱。学生只得读啊背啊,死记硬背,背得快忘得也快,老师有办法,背一轮两轮三轮,不动脑子的懒学生喜欢这种方式,当然时间长了,也就厌倦了。

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确实很多,但是没有背景的死记硬背实在是要不得。

对我们来说真实的东西,一定是确实发生过的,在某些方面对我们产生了影响的。我们必须能够与它建立某种联系,才能让它变真实。如果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个主题,我们愿意把它放在我们的意识当中,把它当成可以在某个地方用到的东西。比如,“不耻下问”这个成语,长辈或上级向晚辈或下级询问学习,容易出错就是颠倒了。比如,班长王乐经常向学习委员请教数学题,他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因为有语境啊。相反,你只让学生死记硬背成语意思,也不好记啊。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为生活当中的某些东西不重要,没有根据,我们就会排斥它,认为它们不相关。如果我们不能把两者联系起来,也就不会对它产生兴趣。比如,初中和高中的函数,太抽象了,老师只去让学生死做题,学生却不理解为什么做,那就不好学了。再比如,学生学习对联,你只说对联的三个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一致(或短语结构一致)、上仄下平。学生会觉得我又不写对联,干嘛记这个?可是,如果你给他们一个情境,就生动了,就想学了,也能记住三个要求。“进门都是弹冠人,出门没有搔首客”,给学生讲故事“男人理发得去掉帽子,弹弹灰尘,理完头发干干净净就不需要挠头发”,纯属杜撰啊,可是学生却听懂了。学生在讲故事听故事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帮助学生建立这种联系不容易,但是如果没有这种联系,教学就会如同在真空里进行。有时候,只有老师自己待在真空里,而学生们的思绪天马行空。

我们谁都不愿意对着墙壁讲课,但是我们却经常看到教室里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其实老师们完全有能力改变这种状况。信息可以是在课本、练习册或者电脑程序里,但老师才是让材料变得有生命力的源泉。不要待在毫无生气的教室里,而是要让课堂生动起来,这样材料才会生动起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