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谈的是一部在一种相对致郁的情感基调中,用浪漫而理想化的爱情故事,来展现相互救赎治愈的情感和彼此温暖守护的爱情的电影。
电影《温柔壳》讲述了一对相识于精神康复中心的男女,在互相给予温柔,相爱相伴相随的过程中治愈彼此的故事。
女主角觉晓因为从小被母亲遗弃而陷入了长期抑郁的困境之中,她总想要去寻找母亲,或者说她要寻找的是从未拥有过的母爱。
虽然小姨竭尽全力帮助她治疗抑郁症,但她还是无法走出内心的那个牢笼,甚至有过割腕自杀的极端行为。
来到这家精神康复中心,觉晓先是认识了即将痊愈出院的小马,并从她那里知道了一个浪漫的说法。
住在这里的人们身体里都有一只鸟,一直在咕咕咕的叫着,等我们好了,鸟也就飞走了。
后来,觉晓认识了一个名叫戴春的男孩。
戴春送给她苹果,给她买了一双鞋,不仅如此,戴春还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愿意帮助觉晓找家的人。
在一次成功脱逃以后,他们确定了恋爱关系。
影片用一种诗意化的表达展现了戴春把觉晓肚子里的鸟捧在手里,然后让它展翅高飞的画面。
觉晓被戴春的温柔呵护彻底治愈了。
在弟弟帮忙办理了出院手续以后,戴春和觉晓开始了一段相对平静、美满的生活。
看到这里就不难猜到,再发完糖以后,编剧准备开始递刀片了。
其实影片早就埋下了几个不安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当然是男主角戴春的双相情感障碍。
这是一种有时躁狂症发作,有时抑郁症发作的十分常见的 精神障碍。
戴春之所以患上双相情感障碍一来因为从小遭受父亲的毒打和管制,又亲眼目睹了不堪重负的母亲自杀的场景。再者也有受其父亲精神疾病遗传的部分影响。
另一个不安定因素是戴春的父亲戴国平住到了戴春的家里,让戴春的情绪变得异常波动。
他对儿时母亲自杀的那个房间充满了万分畏惧,也对父亲的恶行满是恐惧。
弟弟戴河做起了上门女婿却也被追债的人堵住了。
听到被砸碎的玻璃和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叫喊声,戴春的躁狂症发作了。
他拿起扳手四处乱打,情绪彻底失控,只能被弟弟送进医院。
医院告知觉晓,这种情况需要使用电休克疗法,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听着戴春痛不欲生的惨叫,觉晓心痛不已。
好在,这对苦命鸳鸯也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觉晓怀孕了。
影片的最后,戴春的父亲突然良心发现,在浴室割喉自杀,不给两个孩子再增添负担。
戴春也在医院的治疗下痊愈出院。他身体里的那只小鸟也通过一个小鸟的窗花和一只在窗户外面的小鸟这两个具象化的表达呈现了出来。
他与觉晓的新生活还未完待续,一个即将诞生的新生命会带给这个小家新的生机与希望。
其实这部电影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和精彩的悬念。
从戴春和觉晓相识相恋的那一刻开始,影片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这不会是一个BE(坏结局),因为本就阴沉压抑的观影氛围不容许结尾一落千丈,落入万劫不复之地。
要想符合观众的情感需求和观影预期,就要想办法用大团圆的结局去消解全片令人窒息的抑郁阴霾。
可实话来说,这样的设计的确没有什么心意,而且后半部分的剧情越来越离谱,越来越刻意。
比如,已经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的戴国平突然间就意识清醒并开始真心悔过,还用一个刀片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显然更多是为了帮助男女主解决这个奔向新生活是遇到的“大累赘”。
影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觉晓的抑郁症被戴春治愈之后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
且不说威胁到生命安全的重度抑郁症是否可以轻松地被治愈,就说这个病难道不会出现反复和间歇性发作的情况吗。
影片后半部分过于依赖觉晓对戴春的情感治愈,这也使这个本该大放异彩的人物变得流于表面,过度工具化。
后半部分觉晓和她腹中的儿子更多只是起到了陪衬的作用。
此外,许多热心网友还找到影片一些医学方面的错漏,比如使用电休克前不打麻醉针,也不打肌肉松弛针。
其实,归根到底这是一部治愈彼此的爱情文艺片,一些片段不必要追求绝对意义上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同样可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春联“已”觉晓,希望在招手,温柔的壳,高飞的鸟,破壳重生,一飞冲天,这样的爱情纯粹而美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点个关注,点亮红心,您的支持就是我日更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