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头脑里有一个片段一直记忆很深刻。
我带两个孩子在玩,迎面一个小男孩哭着走过来,他的爷爷一直在打击他:“没人喜欢你,你再哭,别人都会笑话你”“你看,小哥哥小弟弟都不要和你一起玩”“你还哭,羞死了,我不要你了,我要自己回去了。”
我只是无意看了小朋友一眼,他的眼神里却透露出了深深的胆怯,也许,他惧怕我就是“笑话”他的人?他认为自己“不配和小朋友玩”?
想起这个小男孩的眼神,我深深地为他感到难过。只是因为哭脸,爷爷的反应和教育方式却让他感觉到哭脸是“耻辱”。
(二)
朋友和我聊起过,平心而论,自己生活的现状、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她有理由对自己信心满满。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内心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她的内心下意识会觉得自己会遇到很多困难,别人做的到,自己也许不行。莫名地认为她所接触到的人一定比她更能干。
她说起自己的妈妈对待她的方式,不管她做任何事情,妈妈给她的感受是:你就是做的不好。她总有理由打击你。
如果考试成绩很好,很高兴地告诉父母,妈妈一定又会说:好啦,从容一点,没什么好骄傲的。好成绩带来的喜悦立刻消失殆尽。
如果做了错事,面对的一定是排山倒海的指责。一件错事会上升到“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长大了能做什么?”
每次妈妈打击、数落她的时候,她都很无奈,把这种难过的心情隐藏于心。
她说,小时候,对于母亲,她内心的惧怕胜过其他感情,她害怕母亲的任何否定、质问、责备,在母亲的面前,她都是小心翼翼的。即使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她都会要顾虑是不是会带来母亲对她的打击和数落。她的内心充满了防备。
作为一个成年人,不能再把对自己的不满意归结为家庭的养育,应该自己努力的去改进,但是,年幼时的经历无疑对现在的她依然有很深远的影响。她要付出很多心力用于“克服自己内心的不安”。
(三)
喜欢和惯用“打击”“数落”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
即便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情,最后也要用打击和数落收场。
“哥哥今天吃饭吃的又快又好,妹妹,你看你,撒了一地”。
“取得一点成绩有什么好骄傲的。”
或者,不管孩子说什么,家长都有理由“赢”了孩子。
孩子很高兴地告诉你一个发现,你说:“这谁不知道,我早告诉过你了”。
孩子自我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你说:“对啊,像你这样不用心,事情就做不好呀。”
……。
其实,偶尔用负面的言语去评价、指责孩子,似乎并无大碍。但是,据我的观察,很多家长之所以总是用打击、数落的方式对待孩子,是因为他们育儿的心智模式如此。总是站在“更高点”,站在对立面来评价孩子,时刻挑剔着孩子的言行举止。
激一激孩子,他们就会认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多打击几次,孩子就能变得更励志?
多数落几次,孩子就真的长了记性?
那为什么总是感觉“这孩子怎么就是不听呢?”
甚至还有些家长,故意用“激将”的方法对待孩子,看到他们的情绪被激起,而急于表达自己的时候,或者急的跳脚的时候很有趣,可以博得大家哈哈一笑。本质上来说,这就是在戏弄他们,属于完全不尊重孩子的行为。
把自己置于孩子的位置想想,在每件事情上,家长都否定你,你服气?总是打击、数落你,你还能事事信心满满?这样的方式对你,你喜欢么?
以“打击”“数落”的教育方式去对待孩子,除了消耗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别无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