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读了Louis Rosenfeld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the Web and Beyond》,也算是系统性的学了一下如何做信息架构,当然也在知乎、简书等平台上看了不少大佬的观点,这里做一些总结。
一、信息架构能解决什么问题
让信息可查找、可理解。
科技进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但也造成信息爆炸,我们每天被新闻信息、娱乐信息、科技信息、广告信息等轰炸。在这么多信息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给设计师带来了挑战。所以信息架构就是将信息结构化,让信息更容易被查找和理解。
二、信息架构基本构成
书中将信息架构分为组织系统、标签系统、导航系统和搜索系统。
2.1 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就是将各种信息分类,但是由于内容信息存在模糊性、异质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会使组织信息充满挑战。模糊性是指语言的模糊,词语理解方式不止一种,番茄到底是水果、蔬菜,还是浆果?异质性是指一种对象或者是由不相关或者不同部分组成的一组对象;差异性是指不同用户将信息分组的观点是不同的。
组织系统是由组织方案和组织结构组成的。组织方案定义了内容条目之间的共同特性,会影响这些条目的逻辑分组;组织结构定义了内容条目和群组之间的关系类型。组织方案有精确和模糊两种方案。精确的组织方案包括字母顺序、年代顺序和地理位置方案;模糊的组织方案包括主题、以任务为基础、以受众为基础、隐喻和混合方案。组织结构有线性结构、自然结构、层级结构、矩形结构。
2.2 标签系统
上帝用泥土塑造出各种飞禽走兽,把它们领到这个人面前,看他要给它们起什么名字,他每种动物的称呼就成了动物的名字。
书中主要讲如何来为分类标签命名,怎样让标签更具表达力,容易理解的。在信息环境中,有文本型和图标型两种标签,文本型标签如超链接、标题、导航系统选项和索引词。图标标签是UI中经常用到的,图标可以增加信息环境的美感,但是不要影响系统的可用性,不要让形式凌驾于功能之上。
为了使标签更具表达力、更少点模糊性,在设计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缩小范围,开发一致的标签系统,而不是标签。标签系统的设计可以考虑风格、版面形式、语法、粒度、全面性和用户等,使其具有一致性,让用户更易学习。
建立标签系统可以查找用户已经心知肚明的标签,可以在类似网站和竞争对手网站找,可以建立受控词表和叙词表,可以通过卡片分类法了解用户的分类方式,可以通过搜索日志分析间接分析用户习惯等。
2.3 导航系统
等一下,格雷特,月亮还没升上来。等到月亮升上来,才能看见我洒的面包屑。面包屑会告诉我们回家的路。
导航系统就是要告诉用户我在哪里,我能去哪儿,如果迷了路,感觉有点方。结构和组织是关于建造房间的,导航设计则是关于在哪里开门窗的。导航系统主要有全局导航系统、局部导航系统、情景式导航系统。
(1)全局导航系统:常驻的全局导航系统,如网站页面顶端的导航栏,app的标签栏,这些全局范围的导航系统允许用户不管在哪里都可以直接访问关键区域和功能。
(2)局部导航系统:作为全局导航的辅助系统,一般用于子网站,这样用户就可以立刻探索相关的区域。
(3)情景式导航系统:即指向特定网页、文件或对象的情景式导航链接,比如文章内容中的内嵌超文本链接,商品详情中的推荐商品。情景式导航支持联想式学习。用户可以通过探索你定义的条目之间的关系进行学习,了解他们还不知道的有用产品。
还有一些辅助导航系统,如站点地图、索引、指南、配置器等。
2.4 搜索系统
你的产品是否需要搜索系统可以考虑以下问题:
· 信息环境中的内容数量是否值得做搜索引擎;
· 搜索不能成为糟糕导航系统的“创口贴”;
· 是否是用户首选的交互方式;
三、如何检验信息架构是否正确合理
@Mr汤进er总结了几点信息架构的检验标准,我觉得还是很合理的:
· 与“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相对应;
· 具有一定的延展性;
· 保证分类标准的一致性、相关性和独立性;
· 有效平衡信息架构的“广度”和“深度”
· 使用“用户语言”,同时需避免“语义歧义或不解”
参考内容
[1] 信息架构:超越Web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