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的我是一个乖乖的好学生。每天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完成作业,考出的成绩总会不差。最后也如愿考入一所不赖的大学。
那时我认为的学习,就是听老师的话,完成作业,考前认真复习。一种机械式的劳作。我从未喜欢过学习,深觉学习不过是一个让家长与老师满意的任务。如果没有考试,没有大学,我估计我绝对不会熬夜把什么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做一遍。那实在太无趣了。
等到了大学,老师只管讲课,才不会要求你怎样学习。当我发现这一事实后,我便立刻不再学习了。上课不再听课,作业抄抄别人的了事。考试也只是考前那一晚刷夜背背答案应付过去。
不学习,就在大学里混日子,打游戏,看电影,成天无所事事。
如此过了三年后,当我决心考研,去自习室拿起一本高数,我竟连十分钟都看不进去。我坐在那,完全不知道在做什么。只觉头晕脑胀,昏昏欲睡。周遭的人都在低头学习,只有我抬起脸发呆。
即使强逼自己看两页书,还是会痛苦地抬起头,掏出手机一刷就是一小时。然后痛骂自己,声明剁手,又去看书。结果看了两页后,还是不行,索性去食堂吃饭。
这时我意识到,我已经不会学习了。
真是讽刺,一个从幼儿园开始,读了十二年书的人,最后却发现自己压根不会学习。
日本学者斋藤孝写了这本书《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大概就适合我这种人看吧。
斋藤说:学习本来是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好奇心,是一种由内而外自发形成的欲求。换句话说,就是一种受“学习欲望”驱使的行为。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学习从一种欲求变成了一种义务,从“我要学习”变成“要我学习”。我们从小就被养成了“学习就是完成作业”的习惯,这让我们无法主动学习,也无极积极地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该怎么做。
没错,斋藤说的就是我现在无法学习的症结所在。我相信很多人进入大学后都有这种感觉。如果不是对专业有极大的兴趣,在学习时总是会产生一种迷茫的感觉,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斋藤认为,之所以不会学习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不会学习,只是因为方法不对
小时候斋藤学习钢琴,怎么都学不会。因为老师总是让他练习枯燥的曲目,他耐不住,放弃了。年近半百后,斋藤重新开始学习钢琴。这时他并不指望能练多好,只演奏自己喜欢的曲目,能弹会就行。这么一来,斋藤反而进步神速,学得也很快乐。
斋藤反思,自己曾经学不会钢琴,并非因为自己厌恶弹钢琴,而是“方法”不对。因为那种枯燥练习并不是自己喜欢,也不适合自己,所以才没学会。
我们使用的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是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问题。大家很容易误解学习,觉得它是与有趣无缘、与个性无关的修行之旅。这么说不无道理,因为学习确实能培养一个人的耐性与毅力。但是,越是强迫自己就越容易心生厌恶,与其这样,还不如找一个自己不怎么排斥的学习方法,消除厌恶与抵触的情绪。我们常说“天性使然”。真正适合你的,绝不会让你感到痛苦,持之以恒也不再是难事。
二,不会学习,是因为你既不需要,也不喜欢
斋藤读研期间,为了一个研究课题,需要听说法语。因此他报了一个法语班。但一时大意,他选错课程,被分到一个基本全是女性的班级。每次讨论,美丽的太太、小姐都会用法语聊起法国菜如何、哪里的红酒味道如何等话题。这些内容全是斋藤不了解,也是不需要的。这个课完全不适合他。他傻傻上了半年,最后发现他什么都没学到。
斋藤认为能练好钢琴,是因为喜欢,即使弹好钢琴对他来说没什么用处。而他学不会法语,是因为他既不需要,也不喜欢。如果他当年在法语班上,能鼓起勇气多跟他人交流,也许他会快乐一点,学到一些东西。但遗憾的是,最糟糕的就是你既不“需要”,也不“喜欢”。
三,“总有一天用得上”的想法靠不住
很多人经常以“说英语给人印象好”或“总有一天用得上”为由学习英语。他们认为:“学总比不学好,说不定能学会呢。”你大可过一段时间再问问他们:“学得怎么样了?”保准他们会回答你:“没在学了,我已经放弃了。”
斋藤说,他从未见过有人是出于“总有一天用得上”的想法,最后还学有所成的。因为真正想学习的人,要么没有退路,要么满腔热血,总之都对学习抱有强烈的动机。
这也是很多人不会学习的原因。
因此,总结一下,不会学习,关键就是在于你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那么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斋藤认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像是相亲,必须不断尝试才能找到与你最般配的那一个。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一技之长,从而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式。不过,就算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失败的方法中,一定有能帮助你认清自我的地方。
在《学会学习》中,斋藤总结了十六位杰出人物的学习方法,同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技巧,以供大家寻找自己的方法。
现代经营学之父德鲁克的学习方法,就是利用目标来进行学习管理。明确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制定行动计划,按部就班完成。这种方法极其适合有干劲,却总是看不到成果的人。
日本本田科研工业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没有学历,没怎么上过学,却凭借“耳学法”开创事业。既然不懂专业知识,本田便不耻下问,请教大学教授,通过听来获取知识。他认为有时候费劲读了五百页的书,真正需要的内容只有其中的一页。实在浪费时间。对于不喜欢阅读,更擅长倾听的人,很适合这种学习方法。
日本语言大师坂口安吾年轻时因为过度钻研哲学问题,一度有些精神失常,迷失自我,无法学习。他的学习方法就是像一个机器一般,只要醒着,就不停地翻动字典,埋头于寻找词语解释的工作中。通过这个行为,阻止自己胡思乱想,继续迷失。这个方法很适合容易焦虑不安、内心苦闷的人。
除此之外,斋藤还列举了恐怖小说作家斯蒂芬·金、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女性时尚界革命家香奈儿、科学家爱因斯坦等人的学习方法。每种方法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不适合。也许这种方法放在别人身上卓有成效,而自己一用却苦不堪言。总之,不断尝试,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这本书末尾,斋藤认为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培养面对任何困难都能勇往直前、沉着应对的精神。我们需要让学习变成强大内心的工具。不能仅仅因为做成了一件小事就沾沾自喜,而是要通过这件事不断强大自己的精神,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他之所以会写这本书,并不是想让大家注重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是为了让大家都爱上学习,而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变得更坚强、更成熟。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在学习、学艺与运动上收获的强大意志,延续到其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