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最初,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从来没有疑惑。
自我价值感就是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婴儿,可以肆无忌惮顺畅地表达,饿了就哭,困了就睡,想尿就尿,想笑就笑,每时每刻都在全然的享受生命,没有不好意思,没有难为情,更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更没有"我弱,我有理"的剧情。
就像路边的花一样,不会因为你喜欢就提前绽放,也不会因为你讨厌,就压抑,羞于开放,她像婴儿一样,放松的做着自己。
只是,存在着,体验着。
爱,想从父母眼中看到自己
婴儿长大成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才形成了自我价值感,就是内心深处的"我是谁",父母(养育者)对我的态度是一面镜子,我能看到和感觉到自己是什么样。
遗憾的是,一件件的"未完成事件",一次次无法释放的情绪,还有数不清的"幼儿决断",让我感觉自己还是不够好,为了很好的生存,我必须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
比如,幼儿决断。
小时候,你说,"妈妈,快来陪我一起玩"!而妈妈在厨房炒菜,没听到你的声音,你跑进厨房抱着妈妈的腿,"妈妈,和我一起玩"!妈妈说"出去!",推你离开厨房,你对"出去"和"推"的解释是"妈妈不爱我了"。
也许妈妈工作的事心烦;也许是和爸爸闹别扭;也许身体不舒服,还要带着不舒服做饭,很委屈;也许是怕锅里的油溅到你身上;也许正在生朋友的气;还有N个也许……但都是与你无关。
小小的你分析不出妈妈的原因,自恋地归到自己身上,是我还不够好!
还有很多次的勉强分享,很多次硬塞的饭菜,很多次逼迫的问好……这些无法做自己的时刻也让人怀疑和否定"我"的存在的价值!
这些密密麻麻的点,构成了自我价值感的条件式信念,只要我怎样,我就是值得的,被爱的,人生玩起证明的游戏。
证明一:
Becoming.
成为某种人。只要我成为“谁”,我就感觉是有价值的,被爱的。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学霸、成功人士、贤妻良母、大领导等等。
证明二:
Having.
拥有某种东西。比如:身材、脸蛋、金钱、房子、车子、人际关系、职位等等。
证明三:
Doing.
做某些事情。通过不断地给予和付出,得到自我肯定和价值感,而一旦失去做某件事的能力,整个人就跌到低估,觉得没什么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当你努力的结果没有达到你的目标或朝相反方向变化时,你会觉得自己很差劲,而当外在条件发生剧变或消失时,你也会随之崩塌!证明,是一件非常内耗的事,内在匮乏,常常纠结,撕扯,无止境。
而如果拥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真实的存在being),你要去体验生命的各个范畴,那种能量和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会因为你喜欢,接受,肯定,我就认为自己了不起,也不会因为你不接受,贬损,就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仅仅因为"我要,我愿意,我负责"!生命品质也会不同。
所以需要唤醒深埋海底的那个真正的自我,解构和删除外在的评价体系,找回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尽管路漫漫,依然值得!否则很难活出自己。
PS:
文中"幼儿决断"例子的回应方式。
1、爱(孩子感觉到的):
妈妈关掉火,开心地陪孩子玩,满足孩子后再做饭。
2、不要低估关系中真实、诚实的力量:
“妈妈得炒菜,无法陪你玩/妈妈现在没有能量陪你/妈妈不舒服,不想陪你……,等我好了,再去找你。
同时,允许孩子表达愤怒和悲伤(发脾气和哭)。
3、就怕这种,给不出,还指责说教: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没看我在炒菜吗"?
"一天到晚玩,烦不烦,你……都做了吗?就知道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