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高考落榜,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维一能让自己走出低谷的事情就是读书了。
细细回想起来,真正意义上专心读书的日子也就是那段时间莫属。在学校附近的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卡,先从通俗小说开始下手,再慢慢读到国外的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呼啸山庄》《飘》……
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在武汉展览馆举办的读书节书展上买了本薄薄的《茶花女》,高贵的银质封面在看到的第一眼就打动了我,回到家后急不可耐的用一个晚上就把它读完了。释卷后只记得自己已经不知道持续多久的泪流满面,很长时间为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真挚爱情唏嘘不已,最后还急切的推荐给了我的同桌好友。在她还书的时候,自己是多么的期盼着和她分享这段伟大爱情故事,带给我生命的震撼和巨大的感动。后来到了还书的时候,她只是淡淡的告诉我,看得不太懂没什么太大感觉……
当时她轻飘飘的一句话让我绞尽脑汁的费解了好几个月。往后每次读到让自己感概万千的句子的时候,就在想这个世界上会不会有人会如同我一样感同身受,那种追寻就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说的
“ 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
成长的过程是敏感而迷茫的,值得庆幸的却是书中大千世界里的故事让我排遣了那些寂寞忧伤的岁月,即使现在看来那些强烈的情感总还是些不着边际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概。
我们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总是用一辈子去寻求着有人能陪伴着自己完成人生的各种机遇,目标和梦想。就像后来终有一天我决定怀揣一本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南下深圳开创自己的人生一样,一路一际遇,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在自己的世界里开花结果或者凋零。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青春的诗歌总是写满了热情奔放的颜色。
直到用了很多年,在这里开辟了一小块耕田而食,直至食得其味,才恍然明白“感同身受”这个词是不存在的,无论多么靠近,你也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