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身處那個時代,永遠也感受不到當時人們所感受到的刻骨銘心之痛。俄國19世紀60年代下沉人民的苦難生活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這是個非理性的時代,世界充斥的是犯罪、墮落、殺戮、暴力等無數的罪惡。但作者并沒有放棄希望,從無盡的黑暗中尋找光明,追尋光明。
《罪與罰》著重與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讀這本書時,一開始你或許會覺得這像是一篇說明文,有些枯燥,但當故事的主線逐漸浮現,情節漸漸發展時就會感受到它的魅力。這本書會讓人身臨其境,感到壓抑,了解作者對人性,對罪惡,對懲罰的理解。
罪
作者所認識的罪,是在基督教所闡述的原罪基礎上再去犯罪的罪。書中的每個人都帶有著不同種類的罪。放高利貸的老太婆,極度自私的盧任,酗酒失業的馬爾梅拉,逼繼女賣淫的卡捷琳娜,無辜被殺的普里赫里婭,視家為一切的杜尼婭,為情所困的思維德里蓋洛夫,殺人搶劫的拉斯柯爾尼廖夫等等,甚至那些出場不多的小配角,都是如此。這反應出了作者的宗教信仰,這深深的原罪感。
罪為小說的開頭,所描寫的只有第一章——拉斯柯爾尼廖夫對再去犯罪的矛盾心理。主人公對社會不公的憤懣,對殺人的膽怯,我們看得一清二楚,最終他抱著不過是為社會除害的心態,拿起了罪惡的斧頭,讓自己的雙手沾滿了鮮血,開始了自己對自己的精神懲罰。
本書中,主人公殺人的過程描寫得異常清楚,簡直讓人眼前浮現出那樣的畫面。不管是心理描寫還是細節描寫,都無可挑剔。可能正是作者與主人公相類似的貧困經驗和苦役經歷,才會將主人的心理描寫得如此逼真。對生活的觀察,使作者將社會上的現象描寫得貼近生活。
罰
書中罰從第二章一直寫到了最後一章第六章,整篇文章一大半都是表現拉斯柯爾尼廖夫精神矛盾的,表現對拉斯柯爾尼廖夫的罰。
雖然最先開始,拉斯柯爾尼廖夫逃過了法律對他的懲罰,雖為最重要的嫌疑人,但逃過了重重磨難,最後因一個“精神沮喪的狂熱信徒(尼古拉)自稱有罪”而免於被抓。但他自己清楚,他自己才是真正的殺人兇手,并不斷進行自我折磨。
真正的折磨才剛剛開始。精神上的懲罰遠比想象中的嚴酷,想要跨域那一道鴻溝,成為“拿破崙”怎麼可能那樣容易呢。兩條路,一條是承認自己的罪行,去自首,去接受懲罰,這種傷害他自尊心的事可能比殺了他還要令他不幸;另一條路就是與社會的不公抗爭到底,不再令自己苦於這種煩惱,冷漠的對待這一切。
拉斯柯爾尼廖夫心地善良,經常幫助他人,寧願自己受苦也會將錢贈與那些更需要的人;同事拉斯柯爾尼廖夫又是一個冷漠麻木孤僻,犯罪之後更是幾乎喪失了人性。這種雙重性格才是對他最大的懲罰,令他如此不幸。
救贖
索尼婭的出現引導拉斯柯爾尼廖夫走向了救贖。索尼婭同樣的不幸,被逼賣淫,遭受陷害,她似乎才更應該更有理由去否定社會、否定法律道德,但她卻依舊懷著道德本心堅強的活著。正是索尼婭讓拉斯柯爾尼廖夫認清了一切,重新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拉斯柯爾尼廖夫去自首,去服刑,重新找回人性,擺脫靈魂煎熬,走出黑暗,走向解脫和救贖。
雖然本書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的道德觀念和社會制度,但我們不能以這樣暴力的方式來抵抗暴力,一旦以暴制暴,就會像拉斯柯爾尼廖夫一樣,不僅殺掉了他人也殺掉了自己,因為我們逃避不了來自自己內心的懲罰。因此我們要引以為戒,樹立真正的價值觀,認清自己,不要誤入歧途。
“人這種卑鄙的東西,什麼都會習慣的。”
“人窮,你還能保持與生俱來的高尚的情操,可是窮到一無所有,那就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辦不到了。對於一個一貧如洗的人,甚至不是用棍子把他從人類社會中感出去,而是應該用掃帚把他掃出去,從而使他斯文掃地,無地自容。” ——《罪與罰》
Y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