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求学生涯的记忆中镌刻着这样一幕:只见“廉颇”从我前排座位陡然立起走上过道,一双圆目却含满了惭愧,他脱掉一只袖子,裸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讲台上的“蔺相如家”。
“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顿时教室里掌声雷动,这一幕自此便刻在了我的记忆之中。这是九十年代,在那个“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的九十年代,我们的语文老师李慧香老师指导我们班演出的课本剧《将相和》之“负荆请罪”。虽已过去了二十多年,而那堂课却如杯陈酿,愈久弥香;如茶盏,弥漫在我心头的浓厚的清香,足以温润我的一生。
经师――天道酬勤
原本就喜欢语文学科的我,自是无可自拔的成了一个语文谜,每节课李老师总能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学语文犹如章回体小说般吸引着我们,记得那时候我们除了数每周有几节音乐课,有几节美术课,更为关注有几节语文课。因为这是能给人带来享受的课堂啊!偶然听李老师提起,她无暇顾及年幼的儿子,利用整个暑假备完了高中三年的课程啊!“试飞文学社”,在当时多么新鲜的词语,是李老师带领我们创办,并培养了一批文学爱好者!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也可以印在我们自己创办的报纸上!也是从那时起,我无可救药的爱上了看书,《平凡的世界》、《红与黑》、《傲慢与偏见》等名著都是在李老师的推荐与指导下翻阅的,并走上了与名著同行的道路。
人师――厚积薄发
我是一个偏爱语文学科的学生,也许是我的语文老师也都偏爱我的缘故吧。李老师对我们自然是亲切有加,记得那时候我们经常到李老师办公室去,初次便惊讶了我:一进门,左边的书架上,一层层一摞摞的报纸?不,报纸摞起来是压实了的,而这些报纸之中明明还有内容。我径直走去,呀!是剪报!全都是李老师从各种书刊杂志上剪裁下来的优质文章,那么厚?这得翻阅过多少本书才能累积到如此程度啊!
“呀,李老师,这些本子上都是记的什么呀?我们能看看吗?”同学的声音把我的目光拉到了靠窗的办公桌,是一摞摘抄本!桌子上还放着正在打开着的一本书与同时展开着的本子。我们几个在好奇与无限的仰慕中离开了办公室,可这一幕却从未再离开我的脑海。
作为学生的我们一直都以为老师已有了足够的知识,课余是悠闲自得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长那么大第一次见到在工作中这样刻苦勤奋的老师,好老师胜过好学校,实属我们的幸运呵!
导师――游刃有余
毕业后我阴差阳错的成为了一名老师,非师范专业的我内心是充满着怯懦的,但“既干之则尽力之”,校长分完课就把课本与几十个孩子交给了我,想要干好这份工作,首先我需要充电,可我该从何做起?秘诀一、脑海中浮现的是李老师讲台上亲切的笑容与得体的语言表达,你的眼睛蓄满绿意,你的课堂定能春风十里。对呀,要想让孩子喜欢我的课首先得让孩子喜欢上我。我模仿着李老师的样子开始了我职业生涯的处女课。秘诀二、语文是大科,是母科,涉及到的知识有广度,更有深度,如何教好语文课?李老师剪报与摘抄本的印记提醒我,要想给孩子一杯水,我需要源源不断的水流。于是学校里被遗忘角落的杂志成了我的宝,摞在案头一有时间便读、划、抄。直到现在,拿起书,手边自然是少不了笔和本的。秘诀三、孩子的世界是充满了新鲜感与好奇心的,“负荆请罪”的课本剧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是之前我们从未有过那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课堂,新鲜有趣又有料。那么我也要努力创设让孩子参与的课堂,让孩子觉得新奇有趣的课堂,只要孩子们乐意学的方法都值得一试,于是我开始了各种新鲜的课堂尝试。
匆匆间已从教十九年,李老师的那堂课伴随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多么有幸,偶然的机会又成为了李老师名师工作室的学生,答疑解惑,突破瓶颈,是您,影响了并将持续影响着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