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走在高速公路上,一路直达河南,到达安徽和河南交界的地方就出现了一望无际的麦田,显然我已经错过了今年的收麦,思绪一下回到了二十年前的麦季。
二十年年前,在河南老家—豫西南一个偏僻的乡村里,同样是收麦的季节,那时候生产力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家家户户都是人力收割,装车,再把麦子运到打麦场,然后把小麦碾成颗粒归仓,整个流程下来需要很久的时间,所以一个麦季下来大概需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那时候人们真能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意。而现在从种植到收割基本不需要太多的人力,所以现在的麦季人们已经无法体会到早些年的艰辛。
记得那时候,学生会有麦收的假期,学校里民办老师居多,麦家就是为了给老师和学生充足的收麦时间,而且学生不单单是为了收麦而放假,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一个特殊任务—交麦子,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们都三两一起,起早去地里拾遗落在麦田里的麦穗,汇集一定的数量,就把麦子颗粒筛选一下,装在袋子里,等开学的时候一并交给学校,收集的麦子就会作为补贴换成钱发给老师,这也是在当时独有的为教师发放补贴方式。
在麦季到来的时候,大人们会准备收麦的工具,比如常见的镰刀,铁叉,木掀等农具,然后还会去镇上买点菜和啤酒、方便面等食品,来迎接一年的麦季。那时的农村不像现在有空调和冰箱,买回家的啤酒和瓜果,只能用冰凉的井水来存放,但是那冰凉的口感,至今萦佪在脑海当中,大一点学生会在假期做起小买卖,自制一个小木箱,弄个小棉被,然后骑上家里的自行车,去镇上的批发店批点冰棍卖,那时候物质比较贫乏,冰棍五分钱一个,但是很少有人花钱买,不过大人们喝过的啤酒瓶可以拿来换冰棍,然后卖冰棍的再把啤酒瓶卖给废品站,这就换成了钱,现在回想起来,这也算是当时农村独有的交易模式。
进入收麦的时候,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邻里之间相互帮忙,共同来完成颗粒归仓,在炎热的夏天,虽然天是热的,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是热情的,大家在一起干活,一起讨论着未来,这个时候小孩子也是闲不住的,有的两三个去小河里洗澡,摸鱼,有的去地里捡鸟蛋,幸运的时候还会逮到野兔,虽然没有现在的发达,但是人们是幸福的,小孩子也是过着快乐的童年。
如今,大型机械取代了人工种植和收割,大批农民也纷纷进城务工,一个麦季过的很快,但是也缺少了很多乐趣,若干年后,或许再也感受不到曾经愉快的收麦季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