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节课讲了改变的前两个原则:检验人生假设、小步子原理。 有时候,小步子能带来大改变,但有时候,即使人们成功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也很容易中途放弃。 那么,怎么在迈开“第一步”之后,持续地走下去,把获得的新的经验固化成稳定习惯呢? 怎么不再退回到充满诱惑的心理舒适区呢? 今天这一讲说的是改变的第三个原则。
陈老师给它起了个名子,叫养育“环境场”。
“场”的力量。陈老师第一次意识到“场”的力量是在四年前。当时,卡巴金老师在北京办了一个名叫“当下,繁花盛开”的正念培训。 卡巴金是美国麻省医院的教授,是正念减压疗法的创始人,有着全球性的影响力。 刚到培训现场,陈老师就被震撼了。 一个巨大的,像体育馆一样的会议上里,二百五十个瑜伽垫子依次铺开。来参加培训的人,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 卡巴金和他的搭档萨奇在前台上,好所有人一样盘腿而坐。全场一片肃静,连一根针掉地下都能听见。 其实,这个培训的日常过程很枯燥,就是每天早上六点起来,开始打坐,一直到晚上九点。 做累了,卡巴金会及时摇起铜铃,清脆的铃声把大家从坐禅中唤醒,然后,大家就会排队默默的行走,叫行禅。 那时,你如果突然闯进来,会看到现场就像是僵尸入侵一样。 但在这个场里,你觉得自己是在做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参加培训的人很像被一种神秘的感召力联接到了一起。这就是场的力量。
那么场到底是什么呢? “场”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 就像到了寝室就想睡觉,到了办公室就要进入工作状态,到了餐厅就想吃饭一样。
在卡巴金的正念培训场里,静默、席地而坐、偶尔唤醒大家铜玲声,都是行为线索。 这些行为线索很容易让你把自己当前的行为,更深厚的静坐和禅修文化传统产生联系,提示你把外界世俗的事情先放下,保持安静的聆听。
感性的大象对“场”很敏感。它总是比理智先感受到“场”所暗示的行为线索,并按照这个行为线索行事。 环境中包含的行为线索越多,场的力量越大。 因为“场”的不同,在某一些地方你会努力工作,而在另一些地方你会懈怠;在一些地方你会沉默不语,在另一些地方你会滔滔不绝。
陈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他认识一位女生,叫小嘉。小嘉刚到北京不久,加入了一家竞争激烈的创业公司。 这家公司的产品迭代很快,有很多东西需要学。她给自己订制了很多学习计划,可是总是做不到。 为什么呢? 小嘉下班后的典型情况是这样的: 下班后,做饭; 要吃饭时,她会想:一个人吃饭太无聊了,边吃边看美剧吧; 等饭吃完了,美剧却没有播完,她这会想,干脆看完这一集再说吧。 也许你猜到了,美剧让她欲罢不能,她看来一集有一集。一看表,已经很晚了,她感觉困了,想睡觉了。一种虚度了时光的空虚感悄然来袭,让她感觉到沮丧。 她经常睡得很晚。有人说:晚睡,是因为我们不肯面对失败的一天就这么结束了。小嘉也是这样。 一天,她很困惑地问陈老师:“我现在明明不快乐,为什么还要日复一日,不能改变呢?” 是呀,类似的故事是否也发生在你的身上?你是不是好奇,为什么改变不了呢? 陈老师曾经吧乐趣分为两种:消费性快乐和创造性快乐。 在消费型快乐里,你消费的是别人创造的产品,满足的是表面的感官刺激。 在创造型快乐里,你在创造你自己的产品。你在发挥你自己的才能,辛苦工作。这个过程中,你会体会到一种深刻的畅快感、充实感、成就感,是一种自己正在变得更好的感觉。 如果说消费型快乐是酒肉朋友,那创造型快乐就是不离不弃的诤友,是良师益友。 学习是一种创造型快乐,而看美剧,是消费型快乐。 所以,小嘉感受到的正是消费型快乐的感官刺激过后产生的空虚感。 可是,命名我们知道创造型快乐更好,那为什么不投入到创造型快乐这呢? 原因是,创造型快乐是骑象人热衷的、理智的快乐;而消费型快乐是大象喜欢的、感官的快乐。 如果要从消费型快乐转向创造型快乐,就需要说服感性的大象。给自己创造一个学习和工作氛围浓厚的“场”,就是一个好办法。 但是很不幸,也许是因为太懂享受了,小嘉在家里创造的“场”,是方式和娱乐的。那里所有的行为线索,都在暗示她:可以玩会儿了,应该好好休息了。 所以,她无法驱动大象去主动学习,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讲到这里,陈老师对“场”做了一个更精确的总结:所谓“场”,就是我们心中的对空间功能的一个假设。 这个假设里,图书馆、自习室、写字间是与工作学习相联系的。 而家、宿舍是和休息娱乐相联系的。 你到了一个被假设为工作场所的空间,自然就表现出工作的状态;如果到了家里和宿舍,要让自己工作学习,就需要付出好几倍的心力。
陈老师在浙江大学当教师的几年时间里,就成观察到一个现象:学霸都是成群结队的,喜欢去图书馆和自习室;而成绩不那么理想的,拖延严重的学生,则喜欢猫在寝室。 虽然不能断定,这里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至少,所在的“场”与学习效果好还是相关的。
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场”,“场”是怎么影响我们行为的。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该怎样在生活中应用各自“场”。
要想用好这个“场”,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场”的力量到底从哪里来。 “场”的第一个来源:别人在空间里的行为。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如果在一个空间里,别人都在埋头工作,它自然会暗示你努力工作。
很多上大学的同学说,高中三年,是最努力的时光。那是因为,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学习,让你大部分时间呆着的教室变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场”。 陈老师说:他的这个课程,就是在省图书馆的自习室里完成的。他家里有书房,为什么每天还要到图书馆呢?是因为这里学习的人所,“场”的力量强。 这个场大家都能懂,但不是那么好实现。如果每次都要到图书馆才能进入学习状态,那对环境的要求也太高了。 所以,要重点讲讲“场”的第二个重要来源:你以前在空间里的行为。
举个例子。 陈老师家有个书桌,这个书桌上,只做与工作有关的事情。如果他写着写着想看网页或电影了,就会要求自己换一个地方,例如客厅的沙发上。 因为,如果他在这个书桌上娱乐,这个书桌作为工作的“场”就会被娱乐的行为线索干扰,实际上是会破坏这个工作“场”的。 陈老师还有一个工作场,就是他的电脑。事实上,他有两台电脑:一台工作电脑,一台普通电脑。 工作电脑只安装office等工作软件。当陈老师打开工作电脑时,心里的大象就已经做好了准备,知道要开始工作了。 可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和娱乐的距离,只是轻点鼠标,开关软件的距离。要抵制这样的诱惑,就太难为大象了。
所以,“场”这个东西并不玄虚。(它就是在你习惯的环境里用熟悉的东西做习惯的事情。)它就是你在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你在一个环境里做的事越单纯、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我们再回到小嘉的故事。 陈老师给了小嘉一个建议:像他一样,在家里养一个小小的、专门进行学习的“场”。如果能在这个“场”里贴一些激励的话,作为“场”的线索和边界,就更有帮助了。 这样,在家这个纯粹的休闲“场”里,学习和工作,就抢占了一个地盘。这个地盘的存在,强烈的暗示着小嘉,帮助她行动起来。 而随着这个“场”的频繁使用,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你也许会问:“场”只对工作和学习有用吗? 当然不是,“场”可以巧妙地应用到各种改变的场景中。 比如:家庭治疗中,陈老师也建议一些关系疏远的夫妻在固定的时间,找一个固定的地点,做一些深入地沟通和交流。 如果你经常觉得疲惫,可以给自己做一个“恢复精力”的“场”,比如,每天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独处静坐,让自己恢复能量。 陈老师从来不会在咨询室之外给别人做心理咨询。因为,咨询室本身就是一个“场”。一个陈老师能进入状态,那个帮助人改变的“场”。
总结: “场”到底是什么? ”场“其实是记忆环境,我们每个人的历史。 (它包含了很多行为线索,这些行为线索能刺激人做出某种特定的行为。) 你的奋斗、你的挣扎、你的灵光一现、你的引以为豪,这些事在别人看来都是无足轻重,可是对你却意义重大。如果你有意识的让这些在某一个特定的空间里发生,那这个空间就开始有了记忆,它就成了能调动和激发大象的”场“,这里就成了你存储美好新经验的记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