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不要可怜
孩子相对成人而言,是弱小的,是需要保护的,是需要爱的。当孩子遇到了不幸的事,家长可以提供保护,避免孩子遭受二次伤害;给予爱,帮助孩子更勇敢地面对,更好地过渡。不要因为孩子正在受苦、楚楚可怜,就忍不住屈从和妥协。没有人可以让孩子不受苦,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我们避免可怜孩子,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克服失望,才有勇气自己去克服困难。
小逸是一个活泼讨人喜欢的孩子,可是有一段时间他变得只愿意自己一个人玩,跟家长和小伙伴的沟通也几乎没有了。家长很担心,就带小逸去医院进行了全身检查。检查结果让家长大吃一惊,小逸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听觉障碍。家长非常自责,觉得是自己的疏忽造成了小逸的不幸,从此以后,他们加倍的宠爱小逸,想要借此来弥补心中的亏欠。结果,小逸并没有因为获得更多的宠爱而变得开朗,反而变得越来越糟糕。
被怜悯宠爱的孩子,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会一直在形成着“我非常不幸,这个世界欠我的”这样的心态。
另一个例子:《奇葩说》中有一位盲人辩手蔡聪,他的一次分享《这个世界不该有“残疾人”》让我印象深刻。当他十岁因药物性青光眼导致视神经萎缩时,周围的人都非常的惋惜,觉得他的人生从此完了,他一度也曾这么认为过。直到有一天,他有幸采访了哈佛大学法学院历史上第一位聋盲人女大学生海伦,才豁然开朗。他说:如果在遇到残障这件事时,周围的人不是怜悯地说“你完蛋了”,而是告诉你“你的人生只是换了一种新活法”,那么他们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呢?会不会在各行各业中闪现他们杰出的身影?
在这里,我们需要分清同情和怜悯。具有同情心是一种美德,而怜悯,则会给对方带去更大的不幸。
关于区分同情和怜悯,书中是这样说的:
同情是就事论事的态度,传递出的信息是:“我理解你的感受,你受了很多伤害,我明白这对你来说是很大的困难。我会帮助你渡过难关。”
而怜悯,则是无原则地可怜对方。传递出的信息是:“你很可怜,我为你难过。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你承受的痛苦做出弥补。”
细细品味同情和怜悯的不同,受益匪浅。我的身边都是孩子,其中也有一小部分是残疾人(包括家长),在这种环境氛围下,很容易滋生怜悯之情,在此,为以前自己无意中所带给对方的伤害行为或态度深感抱歉。
以后,继续同情之心,拒绝怜悯之情。